住宅面积计算方式一直是房地产领域的热门话题,每年都会有关于按套内面积计算的新规传闻。但实际上,这些只是发表了征求意见,并未正式实施。对于“住宅按套内面积算”的新规,我们一起来深入一下。
我们要明确一点,住宅按套内面积计算,实质上就是取消公摊面积。这一政策在住建部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确实被提及。这仅仅是一份公开征求意见的文件,距离正式实施还远。
面对这样的新规,开发商和消费者都有各自的看法。开发商可能会认为,如果取消公摊面积,他们会提高房价以弥补这部分成本。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开发商不会让自己吃亏。而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虽然看似交易更为透明,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受益。因为房价可能会因为取消公摊而有所上涨。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住宅的总建筑面积由套内面积、公摊面积和不计入公摊的面积三部分组成。建设成本是按照总建筑面积来计算的。而目前土地出让的楼面面积是容积率面积,这个面积小于总建筑面积。用套内面积来计算并不能完全涵盖整个建设成本。
住宅的售价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土地、设计、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税收、开发利润等,其中土地成本是最关键的因素。而物业管理费用则是按照整个建筑物的管理成本来分摊的。套内面积的大小并不能决定房价和物管费的高低。
对于购房者来说,住宅按套内面积计算或许能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居住权限面积,心里有所平衡。但从实际出发,开发商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将公摊面积的造价混入房价中。实际上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引发一波房产市场的销售高潮,一些购房者可能会误以为有利可图而匆忙购房。
住宅按套内面积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房地产市场的多个方面。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都需要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不要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真正的利益并非取决于计算方式的变化,而在于市场的真正透明和公平。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受益,房地产市场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