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师证不再高挂,环评行业面临大洗牌
随着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改,环评资质被正式取消。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环评市场长达十年的丰厚利润吸引,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挂靠现象普遍,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环评报告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环评的作用被虚化,主体责任不明确,环境管理手段难以落实。国家减政放权、落实主体责任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策,成为推动改革的外部力量。
这一改革,无疑在全国几千家环评公司中引发了巨大震动。那些依靠生存的公司和个体,好日子一去不返。全国有环评资质的单位约920家,注册环评工程师有10099名。如今,只要是从事环保的机构都纷纷开展环评业务,但未来的生存之路如何走,成为摆在环评公司老总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规划环评的大前提与要求下,建设项目环评的数量逐渐减少,价格大幅下滑。环评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往动辄五六万一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现在不到两万元就有人抢着做。对于大多数环评公司来说,除去人员费用和固定开支,几乎无利可图。为了生存,公司不得不跑关系、找业务。内部人员也在全民环评的氛围下纷纷创业,行业面临着内忧外患。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行业将经历一次大洗牌,自由职业者或微型环评公司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宰市场。大公司面临产能过剩、亏损经营的问题,单纯依靠其他利润来补贴并非长久之计。为此,行业上下游的整合与新型环保模式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
就整合而言,环评技术服务、环境检测、环保设备与工程、环保设施运营等传统环保行业的几大业务板块,现在纷纷开始越界发展。一站式环保服务、环保管家等业务方向成为热门。上市公司中金环境已经收购了全国更大的民营环评机构中咨环宇和专攻环保设备制造的金山环境,行业内的收购与合并浪潮正在兴起。
对于未来,新型环保模式需要在过剩产能的转移运用和商业服务的提升方面进行创新。共享经济的理念可以为这个行业提供新的滋养。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环评公司来说,投入大与否并非关键,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政策变化,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环评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将会一直持久下去,但形式和方式可能会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