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中的史料引用是否算入查重,这是学术界一个常被讨论的问题。对于辽金史料的研究,由于其独特的文献匮乏性,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需要在有限的史料中深入挖掘,进行“精耕细作”。
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青年史学工作坊第89期活动中,学者们围绕“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活动由古丽巍老师主持,众多知名学者参与讨论,为辽金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考。
辽金史研究在史料方面一直存在瓶颈。相较于其他历史阶段,辽金时期的传世文献极为有限,出土的石刻资料也不如其他时代丰富。这一局面给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刘浦江教授曾指出,辽金史料的匮乏程度令人惊讶,其数量仅及宋代文献资料的三十或四十分之一。尽管面临这样的困境,研究者仍需充分利用有限的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应大力发掘新的辽金史料。除了传统的文献来源,还需要将视线扩大到其他历史时期和域外的文献中,寻找有关辽金的史料。近年来,已有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辽金石刻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对现有辽金史料进行深入研究。这些传世文献往往来源复杂,需要经过仔细的辨析,去伪存真。一些大型史籍中记载的辽金史事虽然为人所知,但尚未引起学者的充分注意和研究。对这些史料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对辽金史料进行批判与检讨。我们需要了解史料的生成过程,并将其置于当时的情境中进行解读。这一过程中涉及当下热门的史事建构和历史书写问题,通过批判和检讨既有史料,我们可能会产生新的历史认知,甚至颠覆某些熟知的“历史常识”。这样的无疑为辽金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辽金史研究在史料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战,但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正在通过“精耕细作”的方式,努力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对史料的深入挖掘、辨析、批判和检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真相,推动学术进步。这样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关于《辽史》和《金史》的编纂之复杂程度,可谓深似海。解构其历史记载体系,或许能揭示辽金历史的另一面。邱靖嘉的《金史纂修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契机。
在此之后,三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孙昊,因受博导杨军教授的影响,涉足辽金史研究,特别是《金史·世纪》的研究。他对早期女真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出版了《辽代女真族群与社会研究》。他认为辽金史材料虽有限,但并非无处下手。关键在于结合理论“常识”的转变来深入解读文献,尤其是民族史文献。
孙昊强调,传世女真文献的“深翻”有赖于理论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一些固有的民族志理论在研究者心中形成了错误的“常识”,阻碍了他们对文献的理解。正确的研究方法应从分析史料的社会语境入手,与特定的理论观点对话,得出新的认识。例如,他的《金史·世纪》研究就是以此思路进行,整理文献中的社会关系,理清史料间的联系及基本属性,对女真各部落的历史地理进行研究,揭示更多重要信息。
通过地理位置的判定,孙昊指出,《金史·世纪》中的“完颜”只是一个部姓,并非实存的血缘氏族。通过梳理各部族、历史人物的关系,结合女真文资料,可以了解《金史》中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他强调,应重视古代民族志的文本语境对读者的影响。在梳理宋、辽、高丽等关于女真的记述时,他发现各方的记述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语境上,可能遮蔽了女真的实际情况。在运用这些文献时,应辨明其语境和知识来源。
孙昊的研究不仅限于对文献的梳理,也在理论上有所思考。他认为原始的酋邦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北族王朝的研究。内陆欧亚视角认为北方社会具有历史独特性,不能用“原始社会史”的观念来理解。受此影响,孙昊开始从事东北亚民族与内陆欧亚或内亚草原的关联性研究,认为东北民族的发展与整个欧亚草原紧密相连。他还关注渤海国问题,发现渤海王权的建构受到北方草原和唐代政治传统的双重影响。
理论不仅是视角和问题意识,也是挖掘史料新义的工具。政治人类学的“非洲经验”促使后来的研究者意识到亲属关系组织起来的社群是政治组织,这成为内陆欧亚民族研究的基本思考出发点。孙昊深受启发,将其应用于研究中,为我们揭示了辽金历史的更多可能性。他的工作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得到了认可和支持,为未来的研究拓宽了视野和可能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常识也在不断演变。这一变化对于政治人类学领域来说尤为显著,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现象,进而影响我们对现有史料的解读。这一过程就像一场之旅,我们需要携带多学科的常识作为工具,深入文献的田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通过自身的田野经验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对话,相互借鉴。
孙昊的研究心得告诉我们,传统的文献研究是民族史研究的基础,这其中包含多民族语言的文献。历史地理和阿尔泰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常识的转变在阐释史料时尤为重要。对于新的常识或理论,我们需要像追溯史源一样,明确其知识源流和终极问题趣旨,这样才能将其转化为解读史料的得力工具。
苗润博在《非洲的政治制度》的引言中谈到了史料处理的加法与减法问题。在一般的历史研究阶段,我们往往注重史料的加法,即搜集更多的材料来丰富我们的解释。真正的历史研究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加法,更需要做减法。面对支离破碎的史料和背后的整体叙述,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正本清源。以苗润博研究的早期契丹史为例,他通过史源学的考索,揭示了元朝史官关于契丹早期历史的叙述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他强调了传统史源学的追索与现代问题意识的结合的重要性。他还回应了民族史研究中的汉化命题,指出我们在研究辽朝历史时不能不加批判地采信后期史官的叙述。
康鹏则重点谈到了民族语言文字资料对于深化辽金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逐渐进入后现代的史学反思阶段时,辽金史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在徘徊。在史料加法还未做好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面临做减法的问题。辽金史研究也有其优势,可以借鉴其他成熟的研究方式,有意识地破旧立新。在这一过程中,史料的减法可能比加法更为重要,因为加法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减法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历史研究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之旅。我们需要携带多学科常识作为工具,深入文献的田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史料的加法,更要注重减法。面对复杂的史料和背后的叙述,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正本清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近历史的真相,深化对辽金史等历史阶段的理解。契丹与女真王朝的历史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王朝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政治和军事制度上,更反映在其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之中。以往的研究,主要依赖汉文的传世文献,虽然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仅仅依赖这些资料,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辽金王朝的独特性。深入研究契丹和女真语言文字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浦江老师对契丹父子连名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通过深入研究契丹文字资料,我们发现契丹人的第二名具有特殊的规律性,这是此前研究者所未曾意识到的。再比如,契丹人的姓氏问题,汉文记载中只有耶律和萧两姓,但在契丹文字中,萧姓并不存在。这些例证都表明,结合汉文记载与契丹文字资料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契丹人的独特思维和文化。
除了契丹文字资料,域外文献中也可能保存着关于契丹的零星记载,如《马卫集》等。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从契丹人的角度理解辽朝政治和文化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空间仍然很大,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在三位受邀嘉宾的发言中,张帆教授对孙昊、苗润博从史料“减法”的角度审视辽金早期民族发展线索表示赞赏。他们通过批判和剥离史料,呈现出了比原来更加清晰的画面。这种研究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民族史,比如蒙元的历史记载可能就不容易进行剥离。对于辽朝的历史,由于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特别谨慎。
包伟民教授则强调了如何面对同一材料做出卓越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资料的多寡并不是问题关键,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提醒我们,在了解某些通例和制度之后,再谈史料的“减法”问题可能更为妥帖。他也指出了对以往习以为常的成说进行检验和反思的必要性。
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也参与了讨论。他们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宋辽金史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其中,张亦冰介绍了宋史研究的资料状况,并结合宋代经济、制度史研究指出了历史书写的问题。古丽巍则对史料的“加法”和“减法”问题做了回应,她认为两者并非辽金史所独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早期都会出现类似现象。
辽金王朝的历史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和视角。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契丹和女真语言文字资料,结合汉文记载和其他史料,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王朝的独特性。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借鉴和融合,以推动中国史学的研究向前发展。辽金史解读与反思:一场深入的学术漫谈
在辽金史的研究领域,胡恒老师对史料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提到,清史研究因为史料繁多而呈现出一种丰富的细节,但这也为清代地方史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过多的细节往往让我们误以为它们具有地方独特性,而忽视了清代中央的制度规定。其实,如果我们细读《大清会典》,便会发现我们对清代制度的理解尚浅。
清史研究面临的一个挑战在于如何避免碎片化的趋势。如何在若干地方化、区域化的具体研究基础上提炼出一些更具解释力的框架,是每一位清史研究学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周施廷和杜宣莹则从世界史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欧洲宗教改革和英国史研究中的档案资料利用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场学术漫谈会的氛围轻松愉悦,各位发言人事先均未作周详准备,但讨论时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多有精彩言论,颇具启发性。这种自由的交流方式,让在场的每位学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我们看到了辽金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考。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断代史学研讨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辽金史的身影却鲜少出现,这无疑反映了当前辽金史研究的弱势状况。这次漫谈会上的老师们的发言,为我们揭示了辽金史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也期待在未来能看到更多以辽金史为主题的学术活动,让更多的青年学者在这个领域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辽金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需要从各种角度、利用各种方法去解读这段历史,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根源。青年学者们的积极参与和深入研究,必将推动辽金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个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