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杂文源自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的经历,聚焦于一只独特的猪,以其为视角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猪,在中国散文中并不常见,但在此文中,它却成为了主角,体现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在作者眼中,猪和人一样,都追求自由的本性。它们自由自在地漫游,饿了便食,渴了就饮,春天来临时,亦会享受爱情的美好。这种自然状态,就如同人们向往的自由生活,是生物的本能和生活的方式。
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平衡。人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一口猪都有了明确的生活主题——长肉。它们的生活细节被模式化和程序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由和个性。
杂文通过两组鲜明的对比来展现其深刻的主题。第一组对比是猪和人的对比。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一样,生活在被安排的环境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坦然接受,视为生活的常态。这种常态不仅存在于文革时期,也普遍存在于任何时期。
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人或事物对这种常态生活进行坚韧的反抗。这只独特的猪便是其中之一。它以自己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定,展示了对抗常态的勇气。相比之下,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陷入“内心的矛盾”,展现了人的反抗意志的无力。
这篇杂文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读者的关注。通过猪的故事,作者揭示了生活的常态和对抗常态的勇气和无力,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由和生活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