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敦煌为何能有千年沙泉共生的奇迹

  • 生活常识
  • 2025-09-10 01:21
  • 来源:www.hesuanjiance.cn
  • 核酸检测网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风咸水硬,总会令人想起苍茫的戈壁与沙漠。这里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被青藏高原阻挡了湿润空气的进入,气候极端干旱,年蒸发量远超年降雨量。

在这片缺云、缺水、缺植被的土地上,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极大。地面和山体的岩石直接暴露在外,经历着反复的热胀冷缩,逐渐崩解。当风吹过,便会卷走大量碎屑,留下颗粒较粗的或不易被破坏的组分,它们构成了荒凉的戈壁。

若粗略区分,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则主要由沙粒构成,它们的粒度不同。而更细的颗粒,如黄土,能被风搬运得更远,最终在盛行西风带的长期作用下堆积成黄土高原。这三者的组合,仿佛是家族中大哥留守老家、二弟外出闯荡、三弟去向更远的象征。

敦煌,就坐落在这片苍茫之间。北侧是雄壮的马鬃山和辽阔的戈壁滩,南侧是峻拔的祁连山;西侧是广袤的库姆塔格沙漠,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几乎与一个半北京相当(再向西不远就连接着罗布泊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东边的巴丹吉林沙漠则矗立在中国第三大沙漠的位置。

而鸣沙山,就位于东西两个沙漠间的过渡地带,距离敦煌市仅5公里,是这座城市大漠气质的鲜明标志。这里有着典型的沙漠地貌,既有“沙漠必备”的新月形沙丘,也有“沙中贵族”的金字塔形沙丘。这些沙丘的形成条件极为特殊,它们仿佛是沙漠中的璀璨明珠,展现了自然的奇妙魅力。

敦煌的名字寓意着盛大辉煌。自西汉以来,这里一直是向西域开拓的重要根据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此交汇碰撞,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这荒芜的大地上,水成为了最珍贵的存在。敦煌南侧的祁连山脉,平均海拔0米以上,截住了太平洋来的暖湿气流,降水丰富。这里的地下水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泉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月牙泉。这是一处神奇的泉水,与周围的沙山共存了千年,从未被风沙掩埋。

正是水的存在与风的平衡,使得沙泉在这里相拥相生。在巨大的荒芜之中,月牙泉成为一小点异彩的奇迹。敦煌没有像楼兰那样被风沙吞噬,而是顽强地生存下来。这里的鸣沙山与月牙泉正是大漠与生命的象征,既有雄浑悠远的自然景观,也有温柔清隽的生命活力。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文化交融,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魅力与震撼。敦煌,一座文化交织之城,鸣沙山是其标志性的象征。这座山犹如文化的缩影,东麓拥有敦煌最负盛名的莫高窟,西麓则是著名的西千佛洞。山的南边,有一个庙石窟和五个庙石窟静卧其中;而在山的北面,月牙泉镇静静地坐落,那里有着移建的西晋古雷音寺,如今是敦煌市内规模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敦煌的文化魅力。

追溯历史,回到唐宋时期,鸣沙山一带盛况空前。西起月牙泉,东至莫高窟,沿山北麓塔寺林立。曾经有“一里五座庙,三步两道桥”的壮丽景象,统称为“西天古雷音”。而在清朝时期,这里更是庙宇林立,多达220多间,彩塑、壁画、匾额、碑刻样样俱全,辉煌程度丝毫不输莫高窟。尽管如今大多数遗迹已经历了岁月的磨蚀,但我们仍能从现存的文化遗迹中感受到那曾经的辉煌。

月牙泉边的月泉阁,是在古遗址上重建的。虽然新旧有别,但其内核与形制仍与敦煌的气质一脉相承。在大漠风沙之间,它静穆肃远,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无数旅客的来来往往。他们在沙中跋涉,在水畔休息,进行宗教的静心与商贸的交易。如今,络绎不绝的旅客在鸣沙山、月牙泉、月泉阁间穿梭,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历史场景。

鸣沙山月牙泉,自汉代起就是游览圣地。高僧竺法护、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都曾踏足此地。历史上的《敦煌录》记载,这里端午时还有滑沙引鸣的活动。即使到了清道光、光绪年间,这一传统仍然被保留。在这里赏景滑沙,仿佛与古人产生某种神秘的呼应。因为鸣沙山独特的地形与风,使其被扰动的地方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如初。

千年的沙泉共生奇迹就在敦煌上演。黄沙将古今交杂的脚印抚平,包容进自己的身体;古今往来的种种痕迹,都被包容在敦煌的气质里。那不仅是千年古城的历史气韵,更是大漠与山水之间流转的旷远肃穆的“时间沉积”。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敦煌的故事,请关注奇事网频道,让我们一同这座文化宝藏的更多秘密。

猜你喜欢

核酸检测网看看

核酸检测网热门

核酸检测网排行

关注核酸检测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