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慧贤皇贵妃:出身之谜与荣耀之路
======================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因她们的非凡成就和身世之谜而让人难以忘怀。慧贤皇贵妃便是其中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女子的世界,她的出身之谜与荣耀之路。
皇亲国戚的福晋、侧福晋,乃至皇后,大多是满、蒙八旗、汉八旗家的女子。这一规律在清朝初期几乎铁打不动。但历史总会在某些时刻破例。例如八阿哥的母亲乌雅氏,虽出身包衣,却生下皇子多年后才得以抬旗。而慧贤皇贵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
关于慧贤皇贵妃的出身年月以及何时进入宝亲王府,历史并未留下明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她最初是弘历的使女,也就是承值侍应之人,又号格格。在清代,格格除了可以称呼地位较高的女性,还可以指代亲王家里等级较低的妾室。这些人大多来自包衣,或者民间。
慧贤皇贵妃高氏,第一次在历史古籍中活跃是在雍正十二年。这一年,她被破格提拔为侧福晋。要知道,那时未来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也不过是侧福晋。高氏的这次提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高氏并没有特别记载下的美貌、聪明或讨人喜欢等特点,她的突然活跃让人有些捉摸不透。如果我们把视线投向她的父亲高斌,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高斌最初在紫禁城的内务府当差,负责管理宫中繁琐事物。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三年,高斌一直担任内务府的主事,并没有超越底层官吏的身份。但到了雍正四年,他的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任职苏州织造以及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的布政使。
所谓布政使,是管理地方财务与人事的要职。从高斌的升迁轨迹可以看出,雍正不仅善于用人,更擅长培养人。高斌在内务府的锻炼使他具备了协调六宫、运筹大宫殿的能力。
《清史稿》记载,雍正五年举行了第一次后宫选秀活动,包衣家族也参与其中。很有可能,高氏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弘历的视野。而在雍正十一年,高斌正式踏入了高官行列,被皇帝任命为两淮盐运使、江南河道总督,品阶正二品或从一品。这些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盐铁行业是官员腐败的重灾区,而河道总督则是关乎国家安危的要职。雍正选择在这一时刻提拔高斌的女儿做侧福晋,不禁引人深思。
或许正是高斌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皇帝的青睐,才使得他的女儿慧贤皇贵妃得以在众多包衣女子中脱颖而出。慧贤皇贵妃不仅聪明过人、处事得体,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和远大的志向。她在后宫中深得皇帝宠爱和信任,最终成为皇贵妃的荣耀之路也证明了这一点。
深入高氏被提拔前后的风云变幻,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
据《清实录》记载,高斌在接到旨意后,踏入宫廷谢恩时曾深情地说道:“小女地位卑微,却蒙受圣恩,皇上破格提拔她为侧福晋,此中的‘超’字,彰显着皇上的特殊眷顾。”这一破格的提升,必然暗藏着皇上的深远考虑。
乾隆元年,高斌在职期间上书请求入宫拜见新皇弘历。而弘历的批示中,不仅关切他的职务,更提及女儿高氏的地位:“江淮盐务乃国家之重,你不必回京见我。若初冬无事,再回京畿。你女高氏已晋升为贵妃,我已将其祖籍从包衣之中抬出。此非私情,望你勿骄勿躁,永守忠诚……”这些话语,既表明了高氏在皇宫中的地位,也揭示了高斌职务与女儿之间的紧密联系。
不必过于直白的言辞,已经足够让人深思。
高氏一生无女,却在乾隆十年因病去世。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弘历将她提升为皇贵妃,可见其深厚情感。
乾隆皇帝对艺术的热爱众所周知,他尤其喜欢让外国画师为自己绘制肖像。当时,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绘画技术,这新颖的画法让皇帝为之倾倒。于是,他命令外国画师绘制了许多嫔妃的肖像,其中就包括高氏。
慧贤皇贵妃离世后,为了表示纪念,弘历将她的画像挂在长春宫的墙上,与早逝的皇后肖像并排。可能正是因为这幅画像承载着弘历对贵妃的深厚情感,以及与前朝官员变动的历史联系,使得它在今天成为博物馆中的无价之宝。
高氏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皇宫贵族的荣辱升迁,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个王朝的历史见证。她的画像,不仅展现了她的美丽与风采,更见证了雍正、乾隆两代皇朝的兴衰变迁。这样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使得这幅画像成为真正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