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一位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消防工程系的资深教授,以她生动而严肃的教学方式,引领学员探索消防工程的专业知识。在讲台上,她是知识的引导者,而在背后,则是深夜仍在精心备课、打磨讲稿的敬业人士。
作为消防工程系建筑防火教研室的主任,杨玲已经在这所学院任教了11年。她将教学视为生命,并自豪地把自己比作“门童”,引领学员走进知识的殿堂,与书本中的伟大灵魂对话。她希望学员们能珍惜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毕业后迅速融入消防救援队伍,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充分准备。
在2021年,消防工程系迎来了两项新的挑战:《建筑防火》和《防火监督管理》两门核心课程的开设。这两门课程直接关系到消防监督管理和消防安全检查能力的提升,体现了学院对于消防救援工作的深度理解和前瞻思考。防火在消防救援工作中是最基础的一环,杨玲深知其重要性。
面对这一重任,杨玲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她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从教经验,更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作为教研室主任,她不仅要讲好课程,还要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杨玲的带领下,消防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杨玲以精心准备的教案、讲稿和课件,赢得了比赛并被评为“优秀教师”。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她的带领下,教研室参赛教师全部获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杨玲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她牵头探索形成“P-2345”教学范式,并在多门课程中推广应用。这一范式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知识线和思政线两条主线,构建有深度的教学内容体系,拓展有广度的教学资源,设计有高度的教学体验。这一成果得到了学院的认可,计划在消防工程系进行推广。
杨玲的辛勤付出并未止步。在更大的挑战面前,她以更加谦虚谨慎的态度迎接。当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号角吹响时,她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参赛。经过多轮选拔,她在国赛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二等奖。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她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她对消防教育的执着和热爱。
杨玲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她的才华和付出,也展现了消防教育的魅力和挑战。在她的引领下,消防工程系不断前行,为消防救援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消防事业,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杨玲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全国“双一流”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它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相比之下,《建筑防火》这门新兴学科,尽管初露锋芒,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尚未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是许多人眼中的短板,也是许多人对杨玲的质疑。杨玲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她以乐观的态度回应所有人:“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杨玲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努力,开启了备赛模式。她闭关数月,经历难以想象的煎熬,只为打磨出参赛材料的每一丝精华。在备赛期间,她的状态近乎痴迷,随时随地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准备比赛。即使是在大年初三的凌晨三点,她仍在精心准备比赛教案。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最终带领《建筑防火》教学团队在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赛。
比赛的日子终于来临。现场答辩时,杨玲以出色的表现带领团队成员成功跻身现场赛,并在全国赛中荣获二等奖。这是杨玲和她的团队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争得的荣誉,也是全校消防类课程在该项大赛中的最高荣誉。这一成就实现了学院在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中的历史性突破。
杨玲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为学院赢得了荣誉,也为《建筑防火》课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杨玲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建筑防火》和《消防监督管理》两门课程被纳入学院“一流课程”方阵。其中,《建筑防火》课程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建筑防火间距》教学设计更是入选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
这一系列的荣誉和成就背后,是杨玲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和坚持。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她对教育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对挑战的勇气的结果。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卓越,去挑战自我,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杨玲的事迹证明,只要有心、有梦、有行动,就能在教育的沃土上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