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高利贷的神秘面纱
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长河时,我们不难发现,高利贷这一古老的借贷形式,自原始社会末期起,便一直存在于民间,并作为基本的信用形式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高利贷呢?高利贷又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一、高利贷的定义
高利贷,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当借贷双方通过协商确定利率,而这一利率超过中国在同期所规定的利率的4倍时,我们就称之为高利贷。
二、高利贷的特征
1. 利率高得惊人:对于借款者来说,高利贷意味着要偿还更多的金额;而对于贷款方来说,他们则通过高利贷获取更高的利息。以贷款一万元为例,若在银行贷款,按照2018年公布的一年短期贷款利率4.35%计算,一年后应还10435元。而高利贷的利率至少是17.4%,一年后应还11740元,多出1305元。这还只是最低标准,民间的高利贷利率往往更高。
2. 剥削性显著:从上述计算中不难看出,贷款方从借款方身上获取的利息远高于银行利息。这实质上是一种利用金钱对需要者的压迫。
3. 风险极高:借高利贷的往往是一些急需解决燃眉之急或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收入不稳定的人群,他们在贷款后很可能无法偿还。这导致借贷双方都存在极高的风险。未能按期还款的利息会迅速累积,使得借款者永远无法摆脱债务困境。
4. 社会问题频发:高利贷的高风险及不可控性容易引发借贷双方的矛盾。贷款方可能会采取暴力手段催债,而借款方也可能因压力走上违法之路。
5. 法律地位的复杂性:尽管高利贷引发诸多问题,但其本身并不违法。《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可以约定支付利息,但利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实际上,只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超过年利率24%,法律是给予保护的。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则无效。这体现了国家对高利贷的明确态度——既不完全禁止,也不放任自流。这样的法律定位为高利贷提供了一个存在的空间。
高利贷作为一种古老的借贷形式,其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理性看待这一现象,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借贷市场的公平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