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在近期迎来了好莱坞大片《海盗4》。面对这部备受瞩目的影片,高达1.45亿的票房证明了观众的热情与期待。这部影片的表现似乎并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
在影片播出过程中,观众们的反馈并不全是赞美之词。剧情的拖沓、约翰尼·德普的程式化表演以及所谓的3D效果的噱头,都成为了观众批评的对象。尽管如此,仍有人选择观看这部影片。有人笑着说:“只有看了才知道它到底有多烂。”这种自嘲的态度,也反映出中国观众对于电影市场的复杂心态。
迪士尼公司的算盘可谓精明,他们凭借前三部的成功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对于第四部,他们刻意降低成本,心知肚明这部影片会受到追捧,无需过多考虑故事性,只要坐等票房进账就好。甚至最近流传于网络的宣传稿都显示,迪士尼对中国票房的成绩大为满意,并承诺在下一部《海盗》上映时,会优先考虑让德普来中国宣传。
但这些电影大佬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即使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的承诺也只是停留在“优先考虑”的层面上。好莱坞明星来中国宣传的几率极低。尽管有些大片在中国首映时请来好莱坞明星助阵,但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宣传噱头。像阿汤哥拍摄《碟中谍3》时并未出席上海首映礼,《青蜂侠》的首映礼虽然风光无限,最大牌的卡梅隆·迪亚兹也未现身。就连号称“成都名片”的《功夫熊猫2》的首映礼也未能如愿举行。至于德普亲临中国的承诺,恐怕只能成为大笑话。
中国的电影市场虽然日益繁荣,好莱坞也自然不愿放弃这块诱人的“蛋糕”,但中国的电影工业仍有待发展。要想好莱坞真正认同这个发展中的市场并非易事。他们更不愿为了大规模的首映礼而投入大量资金。像《变形金刚》系列虽然在韩国大力推广,但却忽视了中国市场。在他们看来,既然进口分账片能在中国市场轻松赚钱,又何必再付出大代价呢?
不得不说,好莱坞的精明与抠门令人鄙视,但他们对于市场的长远目光却值得我们佩服。《海盗4》即便再烂,其品牌价值依然无可替代。相较于此,我们的电影品牌如《叶问》和《画皮》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如此,我们仍应抱持希望,期待中国电影的辉煌未来。(于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