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方言的魅力:流淌在语音中的本土文化精粹
方言是人类文化的独特载体,甘谷方言则是这片土地上千年文化的生动传承。张精明先生笔下的甘谷方言土语,如同一部流动的历史,让我们领略到了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甘谷,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甘谷人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交际工具——甘谷方言。它不仅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甘谷的历史文化。
甘谷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诸多异语风情,形成了其独特风格。虽然普通话是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但方言是老百姓的口头语,更是本土文化的根。随着时代的变迁,能说地道方言土语的人越来越少。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甘谷方言在甘谷人文历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应该有所传承和文字记载。
张先生对方言的整理是一项苦差事,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在乡土方言中,有些字词如同农村的碟儿和碗,可以借用。但也有一些字词表意专一,不能随意替换。更为困难的是,文献中的一些字在电脑输入法中难以找到。
尽管如此,张先生对故乡的那片黄土地、父老乡亲以及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乡言土语,始终心怀眷恋。这种情感是精神的归宿,是心灵的充实。
我们得以窥见甘谷方言的一些独特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面醭”是指做面食时撒的干面粉,“神伏”则形容佩服的程度之深,“笼火”是生火的意思,“淹缠”则表示迁延、延搁。这些词汇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甘谷方言的独特魅力。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有趣的方言词汇,如“头口”称骡马驴牛之类大牲畜,“倮怜”则比喻穷得一无所有、光得可怜。这些词汇不仅富有地域特色,还展现了甘谷方言的生动与形象。
1. 孱背——在方言中,人们将懦弱无能、家境贫困而又没本事的人称为“孱背”。这一称呼如同古老的高启诗中所描述,只是素有名声的勇者,实际上只是欺压贫弱罢了。
2. 英跃——威武风采,宛如雄鹰展翅。在方言中,这一词用来形容男子玉树临风、风度翩翩,仿佛鹰击长空般的英勇气息。
3. 臊搅——不顾一切地干扰、捣乱。例如,在小摊旁,地痞们肆无忌惮地臊搅,使得小生意难以进行。
4. 迭办——这个词形容了努力筹措、苦心争取。如同雪漠在《猎原》中所描述,为了拉扯大孩子,历经数十年的迭办,实属不易。
5. 恶应——令人厌恶、让人恶心之意。在方言中,这个词用来形容看到脏污的事物所感到的恶心与不适。
6. 浑全——完整、完全。例如,麻胡子老汉续弦后,家庭终于变得浑全完整,如同《汉语大字典》所解释的“浑,全”。
7. 颠懂——描述年老健忘、语言错乱的状态。这个词的写法不一,源于“颠倒”一词的转音。如同沙汀在《困兽记》中所描述的老婆婆的老颠懂状态。
8. 盘缠——路费。在古代,人们为了方便携带和保管旅费,会将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因此得名“盘缠”。
9. 恶卧——不安宁的睡眠,或是睡觉不老实。例如,黑娃的恶卧习惯导致他经常在半夜把被子蹬在地上。
10. 煞气——凶恶的神色或能镇住鬼神的气势。在迷信中,指凶秽之气或邪气。
11. 春气——方言中的迷信之邪,即不干不净的鬼神魂灵等。需要擦春气以禳解不祥之气。
12. 猫祟——指猫鬼神作祟。在雪漠的《大漠祭》中,黑猫的作祟被视为邪气的表现。
13. 晦气——倒霉、不吉利。在《二刻拍案惊奇》中,更描绘了因晦气而遭遇的一系列不幸事件。
14. 费气——形容孩童特别淘气、调皮。在方言中,“费气”的小儿常常被视为活泼好动、充满生机。
15. 骒马——母马。这个词的字形从马从果,表示身体结构上类似于瓜果特征的母马。
16. 羝羊——公羊的象征。这个词简单明了地描述了羊的性别特征。
17. 蜭蜭——蜘蛛的别称。蜭是一种古书上描述的毛虫,带有一定的毒性。这个词在方言中用来形容蜘蛛的形态与特征。
28. 跳蚤——这是被大家戏称为“虼蚤(gē záo)”的小生物,它敏捷地跳跃,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
29. 瘦肉——在方言中,我们称之为“胔(zǐ)肉”。每当黑娃面对羸弱的肉块,他总是更偏爱那饱满的胔肉,而非肥腻的膘肉。
30. 浓霜——在深秋与寒冬的交界,那是“冻雨”的化身,如微细的冰粒附着在大地上,给无依的生命带来严峻的考验。正如俗语所说,“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
31. 冰——我们称之为“冬隆”。那薄冰或碎冰块儿,就像冬天的独特记忆,如黑娃口中含着的那疙瘩冬隆,时而被误认为是冰糖。
32. 角落——方言中的“圪崂(gē láo)”,是空间中的隐秘之地,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同黑娃在灶火圪崂里卷旱烟的情景。
33. 粉碎粪土——方言中的“摋(sà)粪”,这是一个农村劳动的场景,将粪土化为肥沃的土壤。
34. 翻地——用铁锨称之为“锸(cà)地”,这是一种农田的劳作,铁锹翻起的泥土,是生活的希望。
35. 小箩筐——我们称之为“筵(yǎn)子”,这个简单的农具,承载着农民的辛勤与希望。
36. 碾场遇雨——这是令人头疼的“塌场”,雨水将铺在场上的田禾浸泡,一切努力似乎付之一炬。
37. 严重或损坏——“零干”,这个词像黑娃昨晚喝醉酒后的状态,被婆娘骂得一无是处,或者是一把椅子腿腿儿断了三根,彻底零干了。
38. 黑穗病——被称为“灰穗”,这是高粱、秈麦、糜子等疾病的表现,给农作物带来损害。
39. 得病的高粱穗——“?头”,在集韵中被称为“禾伤雨则生黑斑也”。这是对疾病的一种生动描述。
40. 灰灰菜——我们也称之为“灰条”,这是一种常见的野菜,经过煮沸后苦味消失,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41. 食用真菌——我们称之为“蕈(shěn)儿”,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味,尤其是蘑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接下来的词汇和短语也同样富有地方色彩和生动的表达:
42. 钹——在方言中称为“钐(shān)子”,是民间社火和秦腔伴奏中的重要乐器,发出清脆的声音。
43. 肉变质——我们称之为“溷(xún)气”,当肉发出异味时,就是溷气的表现。
44. 擦菜工具——方言中的“礤(cā)子”,是用于擦洋芋、萝卜等成丝的器具,如翠花用它来擦胡萝卜准备包饺子。
接下来的词汇描绘了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45. 柳枝玩具——“觱觱(bì bì)”,在方言中经过音转后也称作“嘧嘧”,是由嫩柳枝制成可吹响的玩具。
46. 背东西的农具——方言中的“背篼”,是用芨芨草等编成的,也称作“背斗”,承载着农民的辛勤与智慧。
接下来的词汇描绘了人的某些特征或行为:
47. 突露的牙齿——方言中的“龅(bào)牙”,也称作“包牙”,是面部特征的一种表现。
48. 耳垢——方言中的“耳耵(dīng)”,是我们对耳垢的亲切称呼。接下来的词汇描绘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和事件:瞎账——在方言中的含义为混账或哈账,描绘了某种混乱或不当的行为。“龟子”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有贬义意味,但在古时也指代妓院跑腿的男子或有外遇的人。“起性”意为勃发,“跑马”则是指壮男夜遗,“嫖风”则是婚外性行为的另一种说法,“扒灰”则是公公与儿媳的不正当关系。这些词汇都是对生活中某些情境的真实写照在繁忙的创业历程中,那些单干户,没有得力助手的农户,他们的耕种显得尤为辛苦。犁地时,不是牲口力量不够,就是技巧不足,导致土地耕耘粗糙,种子播撒也不均匀。怎能期待这样的耕作方式能多打粮食呢?正如周而复在《上海的早晨》中所描绘的那样,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年迈却仍要硬撑,家中大小事务全赖其一人之力维持。生活的重担压在其身上,让人感叹生活的艰辛。
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情境,让人忍不住用生动的词语来形容。如“涎水”,那不仅仅是口水,更是心中的甜蜜与期待。《王贵与李香香》中的情景便是如此,甜蜜的情感让人涎水直流。而“慢坡”顾名思义,就是坡度较小的斜坡,也可以称之为“漫坡”。《》中的报道生动描绘了这一点。
“临完”意味着到最后时刻,如同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所描绘的,那一刻的艰辛与不易让人感同身受。“连枷”是农具也是兵器,用于拍打谷物以脱粒。“连裆”则是狗交配时的现象,也作“链蛋”。雪漠的《大漠祭》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还有一些词语虽然带有贬义,但在特定语境下却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叵烦”表达不耐烦的情绪,“攒坟”则是方言中垒起坟丘的称谓。“兴头”则是形容人高兴起劲的状态。《儒林外史》中的描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而“气濇”则形容气喘、呼吸困难的情况。雪漠的《猎原》中有生动的描绘。其他诸如“软善”、“瞀乱”、“片粉”、“走窝”、“打圈”等等,都是生动丰富的词汇,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丰富的语境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俗语和方言,如“嫁汉”指的是女子不正当的性行为,“看酒”则是敬酒的意思,“猛症”则指暴卒。而“着祸”则是惹祸了,招致祸事的意思。“献尖”是献殷勤的意味。“转筋”即是抽筋,“糨子”是浆糊的一种制作方法,“窜味”则是食品受到其他气味的影响而变味。而“馺展”则是放开手脚、尽情发挥的意思。这些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是我们表达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创业和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如同黑娃那样,被包工头克剥得厉害,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但雨后墒势好,只要我们及时种上小麦,就有可能迎来丰收。然而生活中也有许多令人厌恶的事情和人,我们称之为“丧眼”。方言中的“嘴”,有时也被用来形容人的嘴巴(詈词)。有些人说话做事让人难以接受,就会被指责为“丧眼”。而编派或编排他人则是指捏造或夸大别人的缺点过失、背后说人闲话的行为。这些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表达情感、描述事物的重要方式。甘谷方言的独特魅力:一种生动鲜活的文学语言
在《红楼梦》第54回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甘谷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富有生动的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独特的甘谷方言,并尝试将其翻译成普通话,感受其中的魅力。
87. 刁空——这个时间被挤出出来,如同从繁忙的日程中偷得闲暇。例如,“我很忙,但还是刁空去给你剃头。”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说:“尽管我很忙,但还是抽时间给你剃头。”
88. 火籽——带火的灰烬。黑娃细心地将路旁的火籽用浆水浇灭。在普通话中,我们称之为“火炭”。
89. 麨面——一种炒熟的麦米粉制品。黑娃喜欢在麨面里撒上一撮儿白糖,再用凉水拌匀了吃。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称之为“炒米粉”。
90. 秈麦——甘谷方言中的玉米。在普通话中,我们称之为“玉米”。
91. 拤(piā)——两手相拍,表示欢迎。在甘谷方言中,人们会用这种方式表达热烈的欢迎之情。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说:“大家鼓掌欢迎!”
92. 葽(yāo)——揽腰捆绑的草。甘谷人民用麦秆、蒿子秆、冰草等拧成的绳状物,用来捆麦子、胡麻和苜蓿等。这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词汇,展现了甘谷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93. 踒(wō)——一种肢体受伤的状态。黑娃从树杈上跳下来,不小心脚踒了。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称之为“扭伤”。
接下来还有许多独特的甘谷方言词汇等待我们去与理解。这些生动的词汇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展现了甘谷人民的独特生活面貌和情感世界。每一句甘谷方言都像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张精明先生将这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带到我们的视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甘谷方言的魅力与活力。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甘谷方言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的世界。期待他的更多作品,让我们继续领略甘谷方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