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纣王,可谓命运多舛,声名狼藉。他并非初始即如此恶劣。他的堕落,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周武王在出兵前的动员大会上,虽声讨殷纣王,却未列举出让人信服的罪状。他所强调的,不过是纣王过于听从妇言、疏离亲族以及祭祀之礼的疏忽。这些罪状,似乎并不足以描绘出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形象,以至于后来的作家们纷纷摇头叹息,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他们开始挥洒笔墨,各抒己见,为纣王增添罪状。
随着岁月的流转,到了《XXX》的记载中,殷纣王的罪行已经如星辰大海,数量众多且极为严重。顾颉刚先生曾深入研究,撰写了一篇考证文章《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他发现,殷纣王的罪状竟达七十条之多,而且这些罪状是在各朝各代中陆续添加进去的。
这些罪状的描述越发离谱,犹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以鹿台的修建为例,司马迁记载纣王兴建了鹿台,而刘向则补充说鹿台高达一千尺。到了皇甫谧笔下,鹿台的高度更是飙升到了一千丈!这种夸张的描绘,使得纣王的罪行显得更加耸人听闻。
细细品味这些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岁月的沉淀与演绎。纣王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扭曲、放大,从一个可能的瑕疵君王,演变成了罪恶滔天的暴君。这或许警示我们,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需要我们以审慎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