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被誉为“中国的脊梁”,但他本人恐怕不会赞同这一称号。他谦逊地称自己为一位普普通通、充满爱国心的“报人”(新闻从业人员)。
《环球时报》的独特背景使得老胡有机会发表一些正规报纸(媒体)不会说也不敢说的内容。他敢于触及敏感话题,如我国拥有多少核弹头才合适的问题。老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一千枚核弹头是一个合适的数量。这一言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不仅引起了美国有关部门的关注,也引发了国内军事专家的讨论。
关于核弹头数量的讨论,我们或许不必深入。但老胡的观点在普通老百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在官方声音之外,老胡代表了民间的呼声。尽管称他为“脊梁”可能言过其实,但要说老胡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却是恰如其分。
真话,相较于那些虚假的、空洞的、浮夸的言辞,虽然听起来刺耳,忠言逆耳,但它是媒体人应有的职业素质。有人喜欢老胡的直言不讳,也有人批评他过于极端民粹主义。我反倒觉得老胡的言论分寸掌握得相当好,他的点评也极为到位。
他的观点有时可能过于偏向某一方面,但如果所有媒体人都能以一个声音来报道和点评,那么社会的舆论是否就会失去平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过无论怎样,一个老胡的存在,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的存在,也为媒体行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