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意阑珊之际,繁花似锦的四月,世人眼中的春花已经落尽,仿佛春天的足迹已然消失。在这尘世之外的大林寺,桃花却刚刚绽放,如同一个未曾被世人发现的秘境,藏匿着春天的尾巴。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曾遗憾春天的离去,寻找春天的踪迹而不得。未曾想春天却悄悄转移,藏身在这大林寺之中。大林寺的桃花,仿佛是春天遗留在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以其独有的芬芳和艳丽,慰藉着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和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那时白居易已四十六岁。白居易曾是春风得意的进士出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等职位。然而因直言不讳、不惧权贵,遭到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处逆境的白居易,面对大林寺的桃花时,不禁感叹人生的沧桑与岁月的无情。他的心情复杂而沉重,既有对春天逝去的遗憾,又有对新生命涌现的欣慰。这种复杂的情感,融入了这首小诗之中,使得《大林寺桃花》不仅是一首纪游诗,更是一首蕴含着人生哲理和沧桑感慨的佳作。
《大林寺桃花》的意境深远而广阔,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境遇的隐喻。诗人通过桃花这一意象,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沧桑,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不屈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