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的历史变迁与防治之路
当我被问及“除四害是哪四害?”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蚊子、苍蝇、老鼠、蟑螂。”这四种生物,曾经被人们深恶痛绝,被称为“四害”。它们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但你知道吗?关于这四害的历史变迁,以及防治它们的方法,都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四害的历史变迁
早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心中的四害是蚊子、苍蝇、老鼠和麻雀。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加深,麻雀被“”,臭虫代替麻雀成为了新的四害之一。再后来,臭虫被蟑螂所取代。如今,人们口中的四害已经成为了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
二、四害的危害与防治
这四害不仅令人讨厌,更重要的是它们携带的病菌和病毒。全世界发现的252种病源中,四害可以携带达到114种。它们不仅传播疾病,还会偷吃粮食,破坏建筑与农田。其中,老鼠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种,其破坏力之大,不可小觑。
为了防治这四害,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们的习性。例如,蚊子、苍蝇在夏季较为活跃,而老鼠和蟑螂则全年都活跃。我们需要进行常态监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三 跟随四害的脚步:病媒生物监测的重要性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在北京市密云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病媒生物的活跃时间进行工作。例如,苍蝇的监测要在早上9时开始,而老鼠和蟑螂的监测则是在晚上。华远市场作为密云区最大的批发市场,是病媒生物监测的重要点位。
工作人员在这里不仅要进行监测,还要对商户进行指导,如何清洁环境,如何防止四害的入侵。因为四害的存在不仅在于它们传播疾病,更在于它们带来的骚扰。四害密度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城市综合整治的深度和广度。
四害的存在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只要我们了解它们的习性,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相信我们可以将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4月是第33个爱国卫生月,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跟随老鼠苍蝇的上下班时间,做好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治,守护我们的健康与环境。四害虽可恶,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必定能够战胜它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在疾控的战场上,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常年与蚊蝇鼠蟑打交道,忍受刺鼻怪味,默默守护着人们的健康。这些生物虽小,但背后却隐藏着大学问。
午后三四点,张继松开始他的日常工作——收捕蝇笼。面对这样的日常,张继松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岁月。面对“天天看这些虫子,您厌烦吗?”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可能是,虽然日复一日,但责任所在,不能松懈。
那么,监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蚊蝇鼠蟑到底有什么用?北京市密云区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化勇解释道,虽然北京市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不多,但它们的存在对居民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蚊蝇鼠蟑不仅是疾病的传播者,更是环境的指示器。通过它们,人们可以了解到环境的状况,从而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捕捉这些生物并非易事。王化勇举了一个例子,新入职的同事在抓老鼠时,仅仅因为放置老鼠夹的位置不当,就可能导致整个行动无功而返。这既是科学的运用,也是经验的积累。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除了鉴别种类、汇总数量,还有一部分病媒生物被制成了珍贵的标本,以留存资料。这些标本盒中,不仅封存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蚊蝇鼠蟑标本,还封存了疾控人的心血与故事。
说到“四害”,人们自然会想到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它们不仅破坏环境、污染食品,更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蚊子、苍蝇和老鼠的活跃环境各不相同,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控制。而蟑螂不仅污染食品,还能传播多种疾病,甚至使食物霉变产生致癌物质。
面对这样的挑战,疾控人们始终坚守在一线,不断完善疾控体系,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尽管有人因为工作的艰辛而离开,但也有新生力量不断加入这个行列。王化勇望着窗外,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疾控体系将会更加完善。
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领域里,隐藏着大学问和大责任。每一个蚊蝇鼠蟑的背后,都是对人们健康的守护和承诺。这就是疾控人的日常,他们的工作虽然不起眼,但却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