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整理编写中国之最(与世遗海龙屯的“十年磨一剑

  • 生活常识
  • 2025-09-10 02:53
  • 来源:www.hesuanjiance.cn
  • 核酸检测网

新华社北京电讯,3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题为《与世遗海龙屯的“十年磨一剑”》的报道。

那是一座充满历史沉淀的山野,公元1600年的春天,在那片杜鹃花开的地方,一场决定土司命运的战争激烈上演。史称“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之役”就在此地发生。

明军的24万大军八路并发,将土司城堡海龙屯围得水泄不通。经过48天的激战,明军终于破屯而入,消灭了州宣慰使杨应龙及其党羽,结束了杨氏在州的724年统治。战火过后,曾经繁华的海龙屯化为废墟。

十年前的春天,36岁的李飞带领着一群年轻的考古队员,开始了一段寻找历史的旅程。他们对海龙屯进行考古探索,三年后,以海龙屯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那时起,李飞便在海龙屯开始了他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这一住便是十年。他回忆道,“我生而有幸,在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将远古的讯息带到今天。”

海龙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它位于贵州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旧称龙岩囤、海龙囤。这里地势险峻,四面陡绝,仅东西有仄径上下,被誉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从公元876年开始,杨氏在此统领州长达724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作为平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明史》中多次提及此地,而清代学者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自20世纪70年代起,海龙屯开始进入文物工作者的视野,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12年,李飞被召回贵州主持海龙屯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助推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回首这十年,李飞在海龙屯巅度过了无数个没有城市喧嚣的夜晚。他说:“我们并未迷失,因为意义就藏在黄土下、废墟里。在文明的碎片中,我们需要重新发现、诠释与解构。”

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海龙屯在2012年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大规模发掘。李飞带领的科考队开始了艰苦而持久的考古探索。他们通过航拍、航测等科技手段,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的研究,并提出了“土司考古”的新课题。

在海龙屯的日子里,考古队员们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们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乐趣,养鸡、种菜,甚至收留了一条被遗弃的小狗,陪伴他们度过了那些枯燥的日子。

这段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意义。对于李飞和他的团队来说,每一次挖掘都是对历史的追寻和对意义的探索。他们坚信,在废墟之下,隐藏着历史的真相和文明的价值。而他们的努力,也为海龙屯的成功申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里,海龙屯的每一石、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木,都铸就了一座辉煌壮丽的土司城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似乎就是挖掘坟墓寻找宝藏的过程,但在李飞眼中,这却是一次次智识的探索,是对历史现场的科学复原与解读。

他分享了一个关于公道杯的故事,一件文物因为李飞的探索与实验,被成功复原,让人们得以领略明万历年间青花瓷器的魅力。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时间回到十年前,李飞率领队伍开始了大规模的海龙屯考古发掘。这十年间,他从未离开过海龙屯,可谓“十年磨一剑”。这期间,海龙屯与李飞共同创造了众多荣誉,包括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等。李飞本人也荣获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金爵奖”。

回望这十年,最令李飞难忘的是申遗成功的那一刻。在那次世界遗产大会上,虽然表决时间延后,但喜讯传来的那一刻,他内心激动无比。随后,李飞主动请求回到海龙屯,开始了资料整理和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但他坚持下来了。

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评价海龙屯是土司学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对于李飞来说,将十年的精力投入到海龙屯是一件幸事,虽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但他心怀感激。每一个微小的发现,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都是对过去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期许。他的故事,是对执着、热爱与奉献的最好诠释。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因为海龙屯的存在而变得不平凡。李飞和他的团队用汗水和智慧,让我们得以领略这座土司城堡的辉煌与壮丽。他们的努力,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承诺。

猜你喜欢

核酸检测网看看

核酸检测网热门

核酸检测网排行

关注核酸检测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