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康有为的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随着一系列专著的出版和即将面世的成稿,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关注日益加深。
对于康有为的评价,不论是在中国内地、港台还是海外,历史上形成的观点基本一致。人们普遍肯定、甚至推崇他的前期变法思想和变法实践。但对于他后期作为保皇党的思想和实践,多数人持否定态度。目前的研究趋势似乎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同情的态度理解并阐释后期康有为的保皇思想和行为。对康有为前期的看法也在逐步深入和多样化,不少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变化可能与当前对保守主义的再思考有关。
康有为是一个始终如一反对革命的人物。他之所以保皇保君,主要是为了避免中国走上法国大革命的道路,而希望中国能像英国和日本那样,通过非革命的改良实现变革。在这点上,他似乎比其他晚清的思想家更为坚定和不懈。他对法国大革命可能带来的后果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贯穿在他的前期奏折和后期的海外游记中。他对世界各国政治史和政治变革的理解,甚至比现今许多人都更为深刻。
当时保皇党与革命党的争论是以政治方式展开的。在孙中山之后的中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革命的中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康有为的政治保守主义后来会被全盘否定。如今,我们在革命的历史基础上重新思考这段历史。但我们需要避免陷入一个悖论:仅仅以康有为的保守主义来否定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后革命的社会中培养一种健康的保守主义心态和态度,以一种渐进改良的方式看待目前的问题和社会变革。
从保守主义立场出发,我们下一步的重要问题可能仍会涉及到对康有为前期的评价,特别是《孔子改制考》。这本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深远,其破坏性之大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对于今日重新思考儒家传统来说,理解《孔子改制考》至关重要。
康有为的一个麻烦可能在于,他在尊孔的名义下,掏空了儒家文教传统的具体内容,走向一种“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态度。我们对《孔子改制考》为代表的前期康有为对孔子和儒家的诠释,需要有更多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我们也应认识到晚清公羊学以及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存在政治万能的倾向,需要警惕学术和思想过于服从于实际政治的需要。
康有为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思想文化问题上却是激进的。这种激进思想贯穿他的一生。对于晚清公羊学以及康有为的“末世儒学”,我们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批判性讨论。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维护思想学术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独立于具体的政治流变。期待通过教育的努力,逐渐正人心、齐风俗,而非期待迅速的政治改革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大政治”与“小政治”的界限,也是我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多年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政治话题总是引人关注,但于我而言,我更愿意聚焦于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耕耘在“小政治”的田野上。这里的政治,更贴近人心,更贴近民生,更贴近生活的点滴细节。它不是宏大的理论框架,也不是抽象的权力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关乎每一个孩子未来的大事。
对于“大政治”,我并非无感知、无思考。但我深知,教育的力量,远比政治的舞台更为深远。因为教育能够塑造未来,改变命运,点亮心灵。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的滋养。我愿意将我的热情和努力,投入到这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意义的教育事业中。
这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每一次对教育理念的,都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耕耘,用智慧去启迪,用情感去感化。
在这个“小政治”的领域里,我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梦想,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我愿意继续在这个领域里深耕细作,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大政治”与“小政治”的分野,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在我看来,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改变命运,塑造未来。在这个领域里,我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教育、支持教育、投身教育,共同为孩子们的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