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起源于元年到三年期间,由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一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这场运动堪称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建国号"太平天国",并自称。这场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在明末清初,由于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后的抵抗,中国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生产力凋敝。这些事件迫使清王朝进行社会制度改革,颁发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与鼓励农民垦耕荒地的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进入19世纪初,中国开始逐渐走向衰弱,其中隐藏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危机。清朝经济结构以小农自然经济为主,农民依赖土地进行手工业生产,但农业生产力未能实现重大革新,导致农民生活困难。清朝工商业不发达,封建王朝在政治上压制商人,导致商品生产和交换处于初级阶段,难以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在生产关系方面,清朝的土地私有制和租赁模式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从事简单的劳动,仅仅为了家庭的生存和温饱。
清朝还面临着因人口暴涨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由于新食物的种植和政策的鼓励,清朝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这种增长速度史无前例,至今仍然严重困扰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多地少引发了粮食危机。中国生产力水平长期未能实现重大改革,人民的经济生活主要依赖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受到土地面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产量增长幅度有限。清朝的“重农轻商”基本国策导致绝大多数人口都束缚在面积有限的土地上,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清朝面临着深刻的内在社会矛盾,包括经济结构问题、人口危机以及粮食危机等。这些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形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清朝的繁荣也建立在人口基数庞大、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等基础上,这些因素都对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战败,导致泛滥,白银大量外流,使得国内粮价飞涨。那时,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岌岌可危,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在康熙时代,每石米的价格仅为800文,但到了道光时代,这一数字已经涨至3000文,显示出农业经济的严重萎靡。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清朝的农业产业结构已陷入绝境,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清朝的土地制度无法改变,农民被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工具和技术改良的机会。耕牛都无法充分利用,何谈机器的运用?农民长时间劳作,却始终在饥饿线上挣扎。
随着流民和饥民的大量涌现,社会问题愈发严重。1796年的起义只是冰山一角,其影响范围波及九省,持续时间长达九年。湘黔苗民起义也相继爆发,但均遭到清朝的残酷镇压。特别是湘黔苗民起义的镇压,导致苗民人口大幅下降,从大约40万降至仅10万左右,降幅惊人。
到了咸丰时期,广西的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2亩,土籍和客籍的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的起义。
与此土地兼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人口增长加剧了土地紧张局势,地价飞涨,一般农民无力购买土地。皇亲国戚、官僚、乡绅、地主、豪强则趁机大肆兼并土地,导致土地越来越集中。社会现象呈现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极端分化。
在太平天国运动首义地广西,官僚、乡绅、地主、豪强所占田地高达80%至90%,地租不断上涨,农民纷纷破产。人间惨剧频频上演,甚至出现了因贫困而贩卖儿女的情况。而清朝对此视而不见,无法应对,社会阶级对立日益加剧。饥民、游民、流民群体得不到救济和安置,许多人只能四处流浪,饥寒交迫,死者无数。
道光年间,首都北京城内就有近十万乞丐,可以想象当时饥民、流民的数量之庞大。遇到灾年,情形更是惨不忍睹。例如1841至1843年,黄河连续三次大决口,黄河流域的五百多个州县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饿死的农民无数。到了1850年,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此时的中国基本国情是政治腐败、人口暴涨、土地兼并、灾荒频繁等问题的交织。社会乱象越来越多,反抗力量正在全面、加速聚集。一场猛烈的革命大风暴即将来临,犹如“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种鼓,神人为之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