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相的鼎盛时期,女皇的侄子武三思,曾被疑为给皇帝李显戴上了绿帽。尽管遭受这样的非议,李显为何仍然选择重用他呢?让我们跟随奇闻奇网的脚步,一起探寻背后的故事。
唐中宗李显,在历史的长河中,评价并不突出。有人甚至指责他是昏庸暗弱的君主,《史书》中更形容他是“下愚之不移者”。而他最被人们热议的便是被武三思戴了绿帽,然而对此他并未做出强烈的反应,反而继续重用武三思。
李显的资质确实不高,但他面临的局面却异常复杂。武则天退位后,李显登基,面临的是政治动荡与权力斗争。一方面,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政变,帮助他夺回皇位,但功臣与皇帝的相处历来微妙;另一方面,他的亲兄妹相王与妹妹在朝中势力庞大,对他构成潜在的威胁。而他自己被流放了十四年,缺乏自己的政治势力。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李显需要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武三思作为武则天的侄子,虽然前朝的背景可能带来风险,但也同样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李显需要这样的力量来平衡朝中的各方势力。
一次,李显探望武则天时,发现母亲的精神状态极差,面容衰老。这让他对政变产生的后果深感愧疚。在武则天的诉说中,李显得知了母亲的担忧和对五位大臣的怨恨。这使得李显开始对他们心生愤怒,开始接纳武三思等诸王对五位大臣的怨恨。
李显在登基后试图展现自己的中兴之主形象,但与五位大臣的理念产生了冲突。他决定重用武三思等诸王来对抗五大臣的权力。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甚至禁止所有人提及“中兴”,并不得冒犯武氏三代的名讳。这样的举措使五位大臣从主动变为被动,武三思得以正大光明地报复他们。
武三思得势后,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将五大臣打倒并残忍杀害。虽然李显付出的代价似乎有点大——被武三思戴了绿帽,但这似乎是他为了控制朝局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关于被戴绿帽的事情,李显是否知情呢?第一顶绿帽是指昭容与武三思之间的私情。李显应该是知道的。武三思为了巴结武则天及其身边的人,不惜献媚。而上官婉儿作为女皇首席秘书,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她与武三思之间的私情,武则天必然知情并支持。这对政治联姻更多的是才学与权力的合作。李显对此并不以为意,还利用上官婉儿拉拢朝臣和武三思。第二顶绿帽则是韦后和武三思的关系。关于这个,李显可能不知情。但韦后对权力的渴望让她与武三思眉来眼去。两人共同的目的就是拉拢武三思来帮助他们控制朝局。尽管许多朝臣指责韦后祸国干政、秽乱后宫,但李显对韦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信任。这使得武三思得以肆无忌惮地接近李显和韦后。
李显之所以选择重用武三思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被戴绿帽尽管他可能并不知道韦后与武三思的关系但他的目的是通过发展自己的势力来稳固统治对抗朝中的各方势力包括五大臣的威胁他需要像武三思这样的力量来平衡朝局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统治目标。面对局势的纷繁复杂,李显并非束手无策。《新唐书》的编纂者却将他标签为“下愚者”,原因何在呢?他们或许认为李显对韦后的野心洞察不够深刻,未能吸取母亲篡权的沉痛教训。
在历史的漩涡中,李显似乎被笼罩在一层难以言说的困境之中。他身处权力的漩涡,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与压力。这并不意味着他毫无智慧与策略。相反,他可能是在默默观察,等待时机,以行动证明自己的决策能力。
他深知,权力的游戏并非儿戏,稍有疏忽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或许在深思熟虑后,选择谨慎行事,避免轻率行动导致的不必要风险。这种策略并非毫无智慧,而是需要在复杂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
《新唐书》的编纂者可能并未完全理解李显的处境与策略。他们或许认为他未能充分预料韦后的野心,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这种评价可能过于片面,忽视了李显在复杂局势中的其他考量与决策。
李显并非毫无对策,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下愚者”。他可能是在权衡利弊,考虑全局,以期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历史的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观察者视角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真相,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更公正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李显的处境与决策,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