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奇闻奇网的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特别的奇闻异事,同时也有关于历史上的热议话题——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关系。说起这两位传奇人物,总是会引起无数的热议。有些人认为他们是师生情深,而有些人则认为刘禅对诸葛亮有着不满与怨恨。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接下来,让我们从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他立庙这件事来探究一二。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带着匡复汉室的信念踏上了征程。尽管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却未能彻底击败魏军,病逝于五丈原。他的高风亮节感动了众人,当听闻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的官员纷纷请求为其立庙。由于某些礼制原因,这一请求被拒绝了。
汉室被曹丕灭掉后,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仍然以汉室正统自居。蜀汉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延续汉室。在之前的汉室习惯上,立庙是皇家的专属权利,从未有臣子立庙的先例。对于臣子而言,最大的荣誉便是死后能够配享太庙。
由于汉室的这一传统,刘禅不能擅自为诸葛亮立庙。即便他想要这么做,朝廷中的诸多重臣也会出手阻拦。毕竟,“祖制不可违”的分量比我们想象的要重得多。
在外人眼中,刘禅不愿为诸葛亮立庙,似乎意味着他对诸葛亮心生怨恨。毕竟,刘禅多年未能掌握大权,如同傀儡一般。于是,刘禅手下的李邈开始揣摩刘禅的心思,认为他是对诸葛亮不满,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处置诸葛亮。他试图攻击诸葛亮,为刘禅提供一个反击的理由,同时也想借此搏得他的欢心,加官进爵。
当李邈诋毁诸葛亮时,刘禅大怒,将其下狱并判处死刑。这显示出了刘禅对诸葛亮的真挚情感,他并没有怀恨在心。自李邈事件后,朝廷中很少有人再敢诋毁诸葛亮。除了此事,刘禅在许多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尊重。例如,诸葛亮死后,他并没有废止其政策,反而重用了诸葛亮推荐的人才。当诸葛亮的儿子长到17岁时,刘禅更是将其招为驸马,给予他极高的待遇。
从整个刘禅的表现来看,他对诸葛亮是充满尊敬的。之所以在诸葛亮死后没有立即立庙,实在是因为“祖制不可违”。而为何后来刘禅又允许为诸葛亮立庙呢?这其中的答案或许与蜀汉的灭亡时间有关。诸葛亮去世后的几十年间,蜀汉一直遵循着祖制没有为诸葛亮立庙。直到景耀六年(263年),在蜀汉即将灭亡之际,刘禅才打破祖制为诸葛亮立庙。也许他是感知到蜀汉气数将近,想要通过这一举动表达对诸葛亮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志》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从诸葛亮死后刘禅的一系列行为来看他对诸葛亮是充满尊敬的。并没有因为权力的更迭而废止其政策或者冷落其家人和推荐的人才反而倍加爱护。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刘禅一直感念着诸葛亮为其所做的一切。尽管受到祖制的束缚,无法公开为诸葛亮立庙,但刘禅对民间私下祭祀诸葛亮的默许态度已然展现出他对这位智者的敬重。他内心深处,早已将诸葛亮视为蜀汉的国士,一位能够引领国家走向辉煌的英雄。在蜀汉灭亡的前夕,他下定决心,决定打破束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那就是为诸葛亮立庙。他不再畏惧祖制的压力,因为他知道这是给诸葛亮应有的荣誉。这是一种对英雄的崇拜,也是对智慧的尊重。他要将这份最大的殊荣献给诸葛亮,以此表达他对诸葛亮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历史的传承中,《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为我们记录下这一感人至深的瞬间。这是蜀汉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它展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诸葛亮的一生,无论是他的智谋、忠诚,还是他在民间的威望,都使他成为蜀汉人民心中的英雄。而刘禅的这一举动,更是将他的形象塑造得更为立体和丰满。
他并非被祖制压身而畏首畏尾,而是在权衡大局后做出的明智之举。他知道,诸葛亮的智慧和贡献,是蜀汉得以繁荣的重要基石。即便面对祖制的压力,他仍然选择站出来,为诸葛亮立庙。这是一种智慧的决断,也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诸葛亮的个人崇敬,更是对智慧和英雄主义的最高赞扬。
在蜀汉灭亡的前夕,刘禅终于能够公开表达对诸葛亮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他为诸葛亮立庙的举动,不仅是对诸葛亮的个人荣誉的肯定,更是对整个蜀汉历史的尊重。这份殊荣,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的体现,也是他对整个蜀汉人民的承诺——他将永远记住并尊重那些为蜀汉付出过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