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古代百科词典的瑰宝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词典,对于研究古代文献资料具有重要地位。自汉文帝时期起,它便被列为重要经典之一,成为历代儒生的必修之书。这部著作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战国至西汉之间学者整理先秦各地诸书旧文,累积编写而成。
《尔雅》书名中的“尔”即“迩”,意为近,“雅”则代表雅言,即规范化的语言。全书以雅正之言解释古代典籍中的古词、方言词等,使之符合规范化表达,贴近雅言标准。
这部综合性辞书类似于今天的百科词典,共二十篇,现存十九篇,收录词语4300个,条目2091个。根据训释词语类别分为五大类:前三篇属于语言类,专门训释字义词义,后两大类则分别涉及人文关系、建筑器物、天文地理以及动植物知识等。
《尔雅》的训释内容丰富多样,既展现了古代词语的完备性,也体现了编者的周全与细致。例如,《释诂》第一条训释了同为“开始”义的多个词语,内涵却不完全相同,体现了汉语表达的细微差别。《释亲》则主要针对宗族、母族、妻族、姻亲等亲属关系进行训释,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亲属称谓系统。《释宫》、《释器》等则涉及建筑、器物、乐器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古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尔雅》作为一部注解五经等古代文献典籍词语的辞书,对于经史学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用当时的标准语训释了先秦古籍中的古词古义、方言俗语、难僻词语等,成为儒生阅读古籍、研究古代词汇的重要工具书。自汉代以来,《尔雅》备受推崇,被视为“博物不惑”的学问,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研究古代词义和名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人对《尔雅》的评价极高,称其为“训诂之渊海,五经之梯航”。在南北朝时期,它被尊称为“诗书之襟带”,宋朝时期则被誉为“六籍之户牖”,强调了其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光武帝曾亲自验证过《尔雅》的实用性。在一次宴席上,当有人献上一只豹纹毛皮的花鼠时,群臣皆不知其名,但窦攸凭借《尔雅》的知识的回答得到了光武帝的赞赏。这也证明了《尔雅》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尔雅》是一部珍贵的古代文献典籍,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历史、语言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尔雅》也是一部训练汉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必备读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在遥远的古代,鲁国之外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并不常被记载于史册。这一事实恰好解释了叔孙豹带领都国太子巫到访晋国的背后原因——他们之间原来有着亲戚的纽带。
“雅学之始”的
《尔雅》这部古籍的成书年代久远,其文字古朴且充满晦涩之意。随着时间的流转,许多词义在汉代已近乎失传。为了引领人们走进《尔雅》的殿堂,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注解。其中,汉代刘歆、樊光、李巡以及三国时期魏国孙炎等人的作品虽已遗散,但他们的研究为后世奠定了基石。我们现今所见的最早《尔雅》注本,出自晋朝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之手。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缀集异闻,会粹旧说”,深入考察各地语言,采集歌谣俗语,为《尔雅》注入了新的诠释。
郭璞采用例证的方式,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古汉语变得易于理解。比如他解释《释木》中的“遵,羊枣”时,引用了《孟子·尽心上》中的典故。曾晳喜欢吃羊枣,当他的亲人曾参睹物思人后,便不再吃羊枣。郭璞的注解令人印象深刻,也使得《尔雅》中的古语词义得以在现代文字中得以传承。
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不断进步。《尔雅》及其注解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语词义与现代文字。郭璞的《尔雅注疏》自唐代以来被公认为最佳注解版本,成为后世研究《尔雅》的重要底本。从汉文帝设置《尔雅》博士至今,关于《尔雅》及其注疏的研究文字早已浩如烟海,形成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宝库,构建起多维相济的研究体系。
后人仿照《尔雅》的体例进行创作,如扬雄的《方言》、刘熙的《释名》,以及明代学者的《骈雅》《别雅》等作品相继问世。历代与《尔雅》注疏相关的著作多达90余种,为中国辞书编纂体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研究《尔雅》逐渐成一门学问,后世称之为“尔雅之学”,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