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怀化中方县战国至汉代墓地位于县城西南,毗邻舞水河与包茂高速。今年的发掘区域主要集中在岩头园村的牛玉组、罗家冲组和大塘背组的交界地带。根据地理位置和村落分布,我们将发掘区域划分为三个子区域,分别标记为Ⅰ、Ⅱ、Ⅲ。从2017年4月至7月,我们完成了这三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共发掘了39座墓葬,其中战国墓葬37座(M163-M199),晚期墓葬2座(WM13、WM14)。
一、方法与理念
由于发掘区域内的表土下即是生土,墓葬直接开口于生土层面,因此本次发掘采用开放式发掘方法。我们首先对发掘区域内进行整体清表,将所有表土清理干净,暴露出的墓葬再进行逐一编号与发掘。发掘完毕后,使用RTK和航拍测量记录遗迹(墓葬)位置。
在墓葬发掘方面,我们秉持将墓葬发掘视为灰坑发掘的理念,采用灰坑发掘中的二分法方式对墓葬填土进行发掘,重点记录墓葬填土的土质、堆积方式、封土塌陷情况等重要考古信息。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还原墓葬形成过程,还可以利用土的堆积形态对墓地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二、墓葬发掘情况简介
本次发掘的37座战国墓葬分布于三个发掘区域,其中Ⅰ区域14座,Ⅱ区域3座,Ⅲ区域20座。这些墓葬皆为土坑墓,根据墓坑形态可分为墓道墓(A型)和竖穴墓(B型)。竖穴墓根据墓葬长宽比又可分为宽坑墓(Ba型)与窄坑墓(Bb型)。
墓道墓共发现11座,皆为单墓道甲字形墓。墓葬开口长度3-4米,宽度一般为2.5-3米,超过3.5米。随葬品一般位于墓道口下的头箱内,或边箱内、壁龛中。以M196和M190为例,M196位于Ⅲ发掘区,为一棺一椁,随葬品位于墓道口下的头箱内;M190也位于Ⅲ发掘区,其特点是在墓道口对应一侧的墓壁上发现有一壁龛,龛内随葬有器物。
竖穴宽坑墓是本次发现数量最多的墓葬形制,共发现20座。此类墓一般墓口长度超过3米,多数宽度大于2米。以一棺一椁居多,随葬品多位于头箱,也有置于边箱或壁龛中的情况。以M183和M170为例,M183位于Ⅲ发掘区,出土有琉璃环、壶、鼎、豆等器物;M170则位于Ⅰ发掘区,其特点在于东墓壁下二层台为生土二层台。
本次发掘的墓葬填土皆为五花沙土,部分墓葬填土有明显的夯筑迹象。葬具方面,多数墓葬为一棺一椁结构,剩余墓葬为单棺无椁。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陶鼎、陶敦、陶壶、陶豆、青铜剑等共19个器类,共计175件器物。这些随葬品一般放置于头箱、边箱或壁龛内。
本次发掘的湖南怀化中方县战国至汉代墓地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怀化市中方县战国至汉代墓地发掘的独特发现
在湖南怀化市中方县这片古老土地上,发掘团队深入了战国至汉代的墓地,揭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尘埃,一探这些宝藏般的遗迹。
一、M170与M185墓葬的发掘
M170和M185墓葬位于第Ⅲ发掘区,展现了战国至汉代墓葬的独特风格。M170照片展示了其独特的外形,而M170随葬器物照则揭示了当时的随葬习俗。M185墓口长3.4m,宽2m,墓深2.8m,直壁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常规的随葬品,该墓的头箱一侧墓壁上还开有壁龛,内有2鼎、2豆、2敦、2壶等丰富的随葬器物。这些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二、竖穴窄坑墓的发现
竖穴窄坑墓共发现6座,一般墓口长度约2-3m,宽度约1m左右。M169是此类墓葬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构造和随葬品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独特习俗。壁龛内随葬的陶器也为研究当时的生活用品和葬礼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重要遗迹现象与出土物的介绍
本次发掘还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和珍贵出土物。M197的祭祀性质遗存令人费解,其性质尚待进一步。M198发现的竖穴坑状遗存可能与当时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更令人惊喜的是出土的3件玻璃器,其中包括2件玻璃环和1件蜻蜓眼料珠,显示了当时精湛的手工艺水平。巴文化青铜剑的出土则反映了当时密切交往的民族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怀化市中方县的这次战国至汉代墓地发掘,不仅揭示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为我们呈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这些珍贵的遗迹和文物,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和科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继续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