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了,对于壮壮而言,这一天充满了特殊的意义。每年的这一天,不仅是节日,更是疼爱自己的姥爷的生日。
记忆中的元宵节,总是伴随着看花灯、放烟火、吃大餐的欢声笑语。无论当天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元宵总是必不可少。每当看到锅中沉浮的白色圆子,就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满月。吃了它们,寓意着接下来的一年阖家团圆,吉利无限。这些小小的元宵,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未来的期愿。
亲爱的伙伴们,今年的元宵节你们准备好了元宵或汤圆吗?说到元宵和汤圆,你们能分清它们吗?自古就有“北吃元宵,南吃汤圆”的说法。很多朋友误以为它们只是同一种食物的不同叫法,其实不然。元宵和汤圆在做法、外观和口感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元宵是滚出来的,外观更粗糙,有“茸头”浮面,而汤圆则是包出来的,面团光滑,更加软糯。尽管现在超市里有着形形的汤圆,但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总觉得只有吃到那手工滚出的元宵,才算真正体验到了年味儿。
壮壮我四处打听,寻得了一家制作元宵的老店——丹记元宵。老板一家人已制作元宵30余年,这个摊位也支了十余年没有换地方。虽然小编去时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队,但仍然被那排队的阵仗吓了一跳。摊位就支在一个小区的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老板根据食客对不同口味数量的要求,麻利地往袋子里捡着元宵。不称重,只计数,30枚元宵装成一袋,每袋14元。
眼看这些元宵即将卖完,小编心中不禁焦急起来,要是排到我了却卖完了怎么办?这种担忧也许正是元宵节的魅力所在,那种为了美食而等待、而焦急的心情,正是节日氛围的写照。或许这正是壮壮所寻找的那种真正的年味儿,那种手工、传统、热闹、期待交织在一起的味道。“有,家里正在制作呢,很快会送来~”老板热情地回应,我随即安心地加入了长长的队伍。
这队伍中,有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有特地骑车或坐公交而来的食客。老吃家儿们与新客们齐聚一堂,共同期待这家的元宵。
在排队的过程中,壮壮忍不住与身边的食客交谈。他们仿佛打开了话匣,纷纷分享对这家元宵的赞美。站在我身前的古大娘,连续数年都吃这家元宵,她评价道:“油不大,馅儿也清爽”。
我身后穿花色羽绒服的大娘,更是专门从东区坐地铁过来。据说是之前买过的元宵赢得了家人的一致好评,这次她是专程来复购的。在这位“丹记元宵忠实粉”的“洗脑”过程中,装有元宵的小车已经来回送了三次。原来他们是住在附近小区,在家做好元宵后拉到这里来卖。
他们对时间的把控真是恰到好处,每次都是刚好在元宵卖完时,新做的元宵就及时送达。
他们家的元宵,一个个滚得茸头茸脑,不像汤圆那般圆润,却展现出最原始的质朴之美。元宵分为黑芝麻、核桃、玫瑰、山楂四种口味。从销售速度来看,黑芝麻是最受欢迎的一款。
我买了两袋元宵,每种口味都有。回家后,烧上一锅水,待水沸腾后将元宵一颗颗放入锅中。用勺背轻搅,看着元宵全部漂浮上来,再稍微焖一会儿就可以享用了。
在沸水中煮过的元宵膨胀开来,圆圆的十分可爱。汤水也变成了白色,喝起来颇有面疙瘩汤的味道(只不过没有疙瘩),而且一点油星儿都没有。
用勺子舀出两颗,热气蒸腾。可以明显感觉到,相较于汤圆来说,元宵皮面更加粘滑。就外观而言,这家的元宵个儿大、色泽洁白,圆但不规整。口感上,面皮不像汤圆那般软糯,但更有嚼劲。至于馅料方面,与汤圆的流心馅儿相比,这家元宵的馅儿更瓷实一些(是我煮得火候不够吗?)。最受大家欢迎的黑芝麻馅儿虽然芝麻不算特别多,但与超市里的品牌汤圆相比,其香气却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山楂馅儿的元宵吃起来酸甜可口,是最有儿时味道的一种。至于核桃和玫瑰馅儿的元宵,口味因人而异,有的觉得一般,略微甜腻;但也有的觉得玫瑰馅的很好吃。所以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每种口味都来试试。
不管是什么馅料的元宵,大家更在意的是那份年味儿。地址在商城路管城街交叉口向西30米路南。温馨小提示:元宵不要一次买太多,低温冷冻保存也可以,但容易冻裂影响口感哦。晚上不要多食,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因为面皮不易消化。好啦~就这些啦~祝大家元宵节快乐,爱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