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明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江苏,今天我们将一同参观历史悠久的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
朱元璋,一个出身贫苦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后参加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称帝。明孝陵的修建始于1381年,工程历时多年,直至1413年才完工。其命名“孝陵”,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方面则是因马皇后谥号“孝慈”。
当我们走进明孝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金门。当年的陵区曾有一道45华里的外墙,将紫金山都包括在内,如今只剩下城座与三拱门。过大金门后,我们来到了四方城,里面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明碑。碑文由明成祖朱棣撰写,对朱元璋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走过御河桥,我们进入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石象路与翁仲路。石象路两侧排列着六种石兽,展示了大明的国力昌盛。而梅花山位于石象路东侧,神道在此弯曲,成为明孝陵的天然屏障。梅花山的梅花是南京著名的观赏景点之一。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金水桥,这里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所在。原金水桥有五座,正对着陵宫的五座大门,后毁于战乱,清代只修复了三座。从这里开始,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我们来到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走进文武方门,我们将进一步领略到明孝陵的宏伟与神秘。
英雄所见略同,经过深思熟虑,明孝陵的墓址最终被选定在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独龙阜。这座山丘宛如一颗巨大的天然坟冢,高150米,直径约米,似乎正是为皇室所量身定制。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皇帝们常常将自己视为真龙天子,因此在独龙阜建陵,无疑满足了他们的封建迷信需求。
明孝陵的筹建始于洪武九年(1376年),由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主持。当时,大量民工被动员,迁移了前人留下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甚至一度被奉为国教,南京寺庙林立。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包括迁移前人的陵墓。当计划迁移三国时期孙权的陵墓时,朱元璋的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使其得以保留。
经过十五年的建设,第一期工程在遇上马皇后去世的时机下完成。朱元璋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入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因此得名。主体工程大殿的建成、皇太子朱标的去世及其东陵的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树立等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整个建陵工程的结束。这座庞大的陵墓建筑历时23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明代以前都是罕见的。
明孝陵的建筑可以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游客进入陵园区后,首先看到的是石牌坊,即“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在此,文武官员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对皇家的尊敬。接下来是正门——大金门,气势非凡。
继续前行,便来到碑亭,俗称“四方城”。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字。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
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路上两侧排列着六种十二对共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子代表皇权的象征和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公正的神兽;骆驼象征疆域的辽阔;大象表示国家的稳固;麒麟是吉祥、光明的象征;马则代表忠诚和奉献。这些石兽都是在大连山取材并运输至明孝陵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人们冬季洒水结冰,用竹木作滚轴进行推动。石兽的尽头,神道转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俗称翁仲路。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华表,上面刻有蟠龙纹饰,是古代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
整个明孝陵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工艺精湛、设计独特。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也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理念和宗教信仰。回溯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现今所见的华表,其实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崭露头角。当时,华表只是一根木柱,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朝堂上,作为标识和引导。到了燕昭王时期,墓前立华表的习俗逐渐形成。这些木柱逐渐演变为在顶部装饰横木或木板的形式,人们可以在上面书写谏言,起到表识作用。这些木柱也被称为柜表,因其远看似花,古时的花与华相通,所以称之为华表。
到了西汉时期,华表开始盛行,但仍然是木制。直到东汉时期,石柱才逐渐取代木柱成为华表的主要材料。这些石柱周围刻有瓜棱形直纹,柱上题写着官职和姓名的字样。随着时代的变迁,石柱上端逐渐出现莲花纹和小辟邪等装饰。到了唐乾陵时期,石柱上更是出现了卷草纹的雕饰。宋陵石柱则通体刻有龙纹。受宗教影响,柱顶端逐渐演变为承露盘和望天犼。这些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朝里则表示望君出。
从明孝陵的神道到这对华表处,道路走向发生了改变,呈南北向。这是因为为了绕开孙权的陵墓并遵守诺言,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当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宛如一片香雪海。
走过华表后,便是排列着八个石人的翁仲路。其中四个文臣和四个武将被称为石翁仲。这些石人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与前面的石兽一同被视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接下来我们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金水桥是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到宝顶的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文武坊门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进人文武坊正门后,是碑殿。其中一块石碑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由碑殿向北便是享殿,殿内挂着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画像复制品。
穿过内红门和大石桥,一座大型建筑方城呈现在我们面前。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出隧道后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是明代的创新建筑。方城和明楼的建造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最后我们到达宝顶,也称为宝城。正面的石壁上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四周围有砖墙。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古代帝王对陵墓的高度重视和无尽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