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风尚:农民“拍客”记录新生活
====================
在新疆博州精河县托里镇伊克呼都格村,每逢双休日,一场火热的文化活动正在村文化室上演。在这繁忙的活动中,一位中年妇女的身影引人注目。她手持DV机,四处捕捉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她就是村民刘丽丽。说起刘丽丽,村里人无不对她赞不绝口。作为村里的“拍客”,她不仅拍摄出了远近闻名的微电影,更是村里人眼中的新时代女性典范。
刘丽丽的故事始于一场特殊的微电影拍摄活动。精河县启动的“一村一故事”农牧民微电影拍摄活动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受到启发,刘丽丽将目光转向村里的陈贵珍老人,这位7旬老人用三十年的不离不弃守护着瘫痪丈夫的事迹让刘丽丽深感震撼。她用镜头记录下陈贵珍老人的日常生活,最终创作出感人至深的微电影《爱的守护》。这部影片在村里放映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很多人被影片中的细节所感动。
刘丽丽的成功故事激励了更多的农民拿起手中的摄像机,记录身边的故事。精河县也给予这些农民“拍客”大力支持,配发DV机、举办微电影拍摄培训班等活动,帮助农民记录新农村新生活。如今,农民“拍客”已成为精河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精河县大河沿镇呼萨英铁热克村,另一位农民“拍客”董希金也备受瞩目。受到刘丽丽和刘丽丽成功的启发,董希金也开始用镜头记录村里的故事。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拍摄种植大户董成科的事迹。在拍摄过程中,董希金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终通过近五个月的努力,成功拍摄出感人至深的微电影。这部影片不仅让村民了解了董成科的事迹,也教育了更多的乡亲。
这些农民“拍客”的故事展示了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和新作为。他们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身边人身边事,更是新农村新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让人感受到农村的温暖和美好。这些农民“拍客”不仅成为了村里的文化使者,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关注农村、支持农村的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民“拍客”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记录着新农村的变迁和发展,展示着新时代的风貌和活力。在呼萨英铁热克村,董希金是一个摄影达人,每当谈及拍摄经验,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细致地描述如何调整DV机的角度,如何稳稳地推进镜头,以便更好地捕捉人物的特征和情绪。
这个村庄里,董希金并不是唯一一个投身于微电影创作的农民。在2015年,村民们的创作热情高涨,他们制作的微电影作品已经具备公共播放的条件。其中,有几部作品甚至吸引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注意。为了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该机构在村里安装了一个LED大屏,每晚播放电影。而现在,村民们已经可以自己拍摄并观看自己的作品,每一晚都是热闹非凡。
精河县八家户农场七队的农民杨卫东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他积极参与农民微电影培训班,学习拍摄技巧和如何思考作品的主题。他说:“现在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通过拍摄身边值得记录的人物和故事,我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激发更多的农民传递正能量。”
几年间,杨卫东陆续拍摄了多部微电影作品,涵盖了民族团结、助人为乐、致富能手、文化能人等多个主题。他拍摄的微电影作品不仅受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精河县的表彰,还讲述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故事。其中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喜欢唱歌的农民如何通过不断努力成为文化能人;另一部则描绘了一名身残志坚的农民如何创业当老板;还有一部记录了大学生放弃外地工作回家照顾重病母亲的故事。
这些微电影作品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对文化的追求和自觉。精河县每年都举办农牧民微电影节,展示农民拍客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村民的热烈追捧,也展现了农民在创作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杨卫东自豪地说:“我正在成为美丽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我的作品倡导正能量,通过微电影的故事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村庄里,农民们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传递着正能量。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不仅令人感动,也激发着更多人追求美好生活和文化自觉的热情。(记者 王瑟 见习记者 秦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