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蓝:一位淡泊名利,扎根湖南的革命作家
柯蓝,这位笔名亚一、木人的作家,原名唐一正,于1920年诞生于湖南长沙。他的一生充满了革命的热情与文学的魅力。
柯蓝早年就读于第一师范五十三班,1937年参加八路军,之后在延安加入中国,长期致力于新闻文化工作。他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历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
这位伟大的作家不仅与文秋合写了长篇小说《》(原名《秋收起义》),还有反映海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早霞短笛》等作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柯蓝与周立波、康濯、蒋牧良并称湖南省文学界四大巨头。他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回到湖南体验生活并从事创作。回到家乡后,他住在浏阳镇头白泉塅的简陋住所,门到处是缝,他亲自用报纸糊起来。他对名利的淡泊令人钦佩,一心只想安心创作。
柯蓝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师,在当地口碑和声望都很好。他们家曾秘密救助了不少革命同志。大革命失败后,他的家人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一家人都参与了革命。柯蓝的父亲与革命老人徐特立是小同乡、世交,他们共同发起了长沙新文化运动。
解放后,徐特立部长对柯蓝一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深感敬佩,为他父亲题写了一块石匾,题词正气长存。在柯蓝父亲的墓前,两侧立起了两支华表,挽联上写着:“此公千载著无限之光荣,子女三人皆有功于革命。”这不仅是对柯蓝父亲的赞誉,也是对整个家族的肯定。
柯蓝的人生经历丰富而独特,他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和文学付出,是一位真正的革命作家。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