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高频次、广覆盖的检测实现疫情早发现、早处置。以下是关键要点:
1. 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应严格落实“应检尽检”,检测频次需符合要求,避免漏检或擅自扩大范围。
2. 本土疫情响应:根据传播风险分级分类,零散病例且传播链清晰时,一般不开展全员检测;若存在扩散风险,可按区每日全员检测3次,无社会面感染后间隔3天再检一次。
3. 公共场所查验:跨区域流动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落地后执行“落地检”;入住宾馆、景区需查验72小时内证明(3岁以下婴幼儿豁免)。
国家通过全链条监管保障检测质量,包括严格机构资质审核、日常监督检查及应急状态下的专项监管。目前全国单管检测能力已达每日1亿管,并推动大城市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以提升可及性。对违规行为(如北京三家机构被立案)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常态化检测需与“四早”机制结合,包括快速流调、精准管控和分级诊疗。同时强调避免“一刀切”静态管理,仅在传播链不明、范围广泛时作为必要手段。需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与多病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