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全国上下聚焦于水利与农田建设,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期,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参与水利与农田建设的大会战。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共同为这片土地奋斗。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代。
从祖国的最北端大兴安岭到最南边的曾母暗沙,神州大地上红旗飘扬,劳动的歌声回荡在天际。仅仅几年时间,穿越太行山脉的红旗渠,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八大人工奇迹,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三门峡、丹江口、龙羊峡和葛洲坝,这些全国范围内建设的大小水库数不胜数,犹如明珠般镶嵌在神州大地上。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的繁荣景象遍地开花。在劳动锻炼中,人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在灵魂深处得到了陶冶。有一位省直机关的青年干部,在工地上拉板车时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对手中的劳动工具了如指掌,更在劳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幽默地称自己为“方面军司令员”。
每当休息时分,他便手舞足蹈地向工友们分享自己的感受。他说:“我手中的队伍上百万,你们看我有八十个师两个团,身边有两排警卫员。”他形象地比喻板车的轮胎和钢丝,让工友们捧腹大笑。在修理板车轮胎时,他发现了轮胎的结构,于是便有了这个妙趣横生的比喻。
工地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大家齐心协力,你追我赶。年过七旬的朱德委员长也亲自参与劳动,肩挑背扛,真正展现了人民英雄的风采。
林县县委决定修建红旗渠,以解决缺水问题。面对四百多公里的太行山脉,任务艰巨而风险巨大。但县委领导班子和干部群众勇往直前,不畏困难。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更是立下誓言:如果红旗渠不能成功修建,他将从悬崖跳下,向林县人民谢罪。这种英雄气概,鼓舞了十万修渠大军的士气和斗志,最终使红旗渠成功建成通水。
如今的红旗渠青年洞,已成为人们回忆那段激情岁月的最佳旅游地点。人工修坝、土法上马,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靠两个肩膀一双手修建的葛洲坝,更是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毅力。
的作者是一位军休干部,大校军衔,他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那段火红的年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