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酿酒工艺,让粮食化作琼浆玉液
我们要淘净精选的大米,将其装在漏筛中,同时烧水。这里的奥秘在于,水和米的比例要恰到好处,一般各占一半,水略多于米也无妨。当水沸腾后,将大米下锅,搅动避免粘锅,静待米粒绽放。
煮至大米快熟时,火力要适当减小,直至米饭完全熟透。随后,我们将炉火撤去,待米饭稍微冷却后,铲入酒缸。当温度降至约30至40度时,与米酒粉混合,搅拌均匀后压平,再撒上一些酒粉水,用白布覆盖。
接下来是关键的“入窝”步骤。我们利用废旧棉絮、毛毯等,在大盆子中搭建一个能容纳酒缸的“窝”。酒缸放入后,再次覆盖白布,并用保暖材料如废旧棉絮等紧紧包裹。这一切完成后,将其置于房间内静置24小时。
出窝后的酒还需要进一步的发酵。我们将其倒入大酒坛中,密封保存一两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会选择加入糯米酒或红薯干来提升酒的口感。
然后,我们将发酵好的酒倒入大锅,加水煮制。这里要用到一种特殊的酿酒蒸笼。在蒸笼上放置小锅,小锅内加入冷水。当米酒煮开后,热气遇冷凝结成水珠,水珠沿着刻痕的木板流下,流入准备好的酒缸。第一锅水的酒精度数通常较高,甚至能点燃。随着蒸笼上的小锅水温度升高,出酒速度会减慢,这时需要舀出小锅里的水换新的冷水,循环往复。一锅酒糟可以酿出三到五锅酒,具体量则要根据锅的大小来确定。
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从淘米到酿制,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最终酒的品质。这种古老的酿酒工艺,将普通的粮食化作琼浆玉液,承载了世代的智慧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