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哥虽然踏入了体育媒体圈,但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记者仍感迷茫。于是,他邀请了资深足球记者孙雷分享他的十年足球记者生涯的经验。这篇教程般的文章也许能指引你走向体育记者之路。
孙雷的故事,授权转载自球友联盟。
为了防止你因为看到长长的进度条而失去兴趣,先来看看作者制作的流行gif图,它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声波的强大。
老鸟要说的是他的十年记者生涯,其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慨。他决定以认真谦虚的态度来完成这次分享,没有敢得瑟,只是当作自我介绍。
基本背景是他在04年加入《足球之夜》,然后在2015年辞职,大部分时间都在一线。他经历了没有明确跟队的时候,有中超版权和没有中超版权的状态,重点是出场报道和后期素材收集剪辑成影片。电视、广播、平面媒体记者的体验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任务决定了最终作品的工作方式,也决定了现场的工作状态和体验。
以新手记者为主要受众,以任务为单位,孙雷将讲述他的工作流程。
关于报告主题和预编辑会议。并不是一有任务就去现场报道,而是要先去找感叹号NPC(首领)。你可能需要交一个任务道具选题,也可能是通过对话得到批准。也有可能是领导直接发布任务。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确定的是拍摄素材的目的、是否会在下面的通宵播出、预计项目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直播连线任务等具体细节。
接下来是出发前的准备。预剪辑会议后还未到现场的部分,确定行程后需要订机票和酒店。除了位置、舒适度、价格外,酒店的选择还要考虑去球场的具体路线。尤其是需要出场的时候,要穿正装,避免在球场因为流汗而毁了发型。
然后是设备准备和确认信息。设备包括相机、三脚架、电池、灯、麦克风等。确认是否有专访任务,是否需要带按键麦克风或手持麦克风的选择等。此外还要与相关俱乐部或足协的联系人确认采访时间和地点。对于每个任务都要了解各种背景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
到了比赛前一天MD-1,也就是比赛的前一天。赛前新闻发布会和两队的适应训练是重点。发布会上两队教练各带一名球员进行问答环节,记者坐前排提问。这时作为记者最重要的就是提问环节了。
在赛事报道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可以提前预见,比如关于战术的猜测或是关于对手教练、球队、成绩的等。这些问题常常会被巧妙地回避,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则隐藏在细节之中。对于那些热衷于捕捉每一个瞬间的记者来说,有用的信息往往体现在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和可能的阵容轮换等方面。
提问的过程也是一种交流的艺术。有些同行可能会忽略自我介绍的重要性,尽管大多数发布会都会提前提醒。我的习惯是在提问前加上“你好,记者XXX”,对于未曾采访过的对象,我还会加上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还能让对方知道是哪个媒体的提问,从而得到更具体、更亲切的回答。
赛前训练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开场前的15分钟。球队在比赛前一天的训练内容并不复杂,全程大约一个小时。这短暂的15分钟,主要是为了让各大媒体能够拍摄预热,展示一些表面的内容。真正的针对性训练是不会对外开放的。记者们需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观察队员的状态。例如,教练可能会与受伤的球员交谈询问情况,或者单独找防守或锋线球员沟通。这些都能为报道增添丰富的素材。
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坚持拍摄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某次恒大队客场挑战卡塔尔莱维亚的比赛中,因为我们的提前到达,有幸捕捉到了米卢和里皮的一段对话。面对米卢的情报调查,里皮坦然面对,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现场素材。虽然当时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玄机,但这份意外的收获无疑为我们的报道增添了看点。
训练开始之前,拍摄的地点有所不同。在某些大型赛事中,拍摄位置可能会被安排在球门后面的较远位置。而在其他情况下,球队进场时,记者们有机会与他们互动、交流。现场拍摄时,丰富的场景和背景为报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于那些刚刚踏入这个领域的记者来说,这部分工作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有些头疼,担心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如何表达。
如果比赛日有直播连线任务,还需要提前确认采访球员和时间,并与自租的卫星车或公共信号制作人联系,确定直播事项和地点。在世界杯等重大比赛中,除了之外,还需要获取相关权益的补充证明。在任务开始前,记得早点去球场领取媒体拍摄背心,并熟悉道路和官员。
动感十足的世界杯赛场,精彩纷呈的比赛令人陶醉。尤其是那一场,比巴西世界杯的动画还要引人入胜。你只需搜索一下,便会领略其魅力。
赛场上的声音犹如汹涌的波涛,震撼人心。当智利的球员们冲向赛场时,我凝神观察,试图分辨他们的队伍归属。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是巴西人。
时光流转至2014年的世界杯,我在采访阿根廷球迷时,偶遇了一位大叔。交谈之下,他竟声称与我的一个朋友王松相识。当我向王松求证时,他却表示对此人并无印象。
我对赛前采访情有独钟,因为其中的惊喜总是超出我的预期。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场未知的冒险,充满未知的乐趣。
身为直播连线的参与者,我深知其魅力所在。站在HB提供的摄像头前,我戴上耳机,开始融入这个全新的世界。在开始直播之前,我们必须确认诸多事宜。其中,与后方电话的沟通尤为关键。有时卫星电话不稳定,我们会通过记者的手机完成通话。我们要聆听后方主持人的引导,与他们保持密切的配合。
我们还需要关注画面的构图和光线。在直播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导演的指示,调整镜头的视角和光线效果,确保画面的呈现效果达到最佳。我们还要测试麦克风,确保声音清晰、画面同步。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只要我们准备充分,直播过程就会非常顺利。
直播过程中也会遇到突发情况。例如,当后方的直播流程出现混乱时,我们要迅速调整状态,理清思路,将情况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这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分责备自己。因为每一次的经验都是一次宝贵的积累,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回想起我第一次参与直播,那是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当时的我紧张不已,但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任务。其实,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MD-1赛前训练),直播过程就会顺利很多。有时,与替补球员等采访嘉宾的互动也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赛场上,摄像师的工作尤为关键。他们要在比赛过程中寻找可以拍摄的细节,保持冷静和专注。而我的习惯是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下比赛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和感受。这些记录对于赛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与摄像师的配合也至关重要。我们要时刻关注镜头的方向,及时提醒摄像师捕捉重要的细节。
无论是直播连线还是摄像工作,都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敏锐的观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捕捉到赛场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将比赛的魅力展现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无数的惊喜和感动。比赛落幕,终点后的集结点
比赛结束后,我们务必明确集合地点,以免迷失在欢乐的海洋中。体力消耗巨大的赛后拍照环节,我们应主动帮助队友分担重任,共同留下美好回忆。
紧接着可能面临的是闪访,也就是即时采访。这是一次向所有观众展示的机会,时间短暂,大约一分钟。在这个关键时刻,做足准备,你将有机会决定采访的对象。工作人员会协助你联系球员,因此预先筹划是关键。有经验的媒体人会与记者沟通,通过特定的手势来提示时间剩余,确保重要内容得以呈现。
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为了吸引镜头,我们需要保持醒目位置。若有意提问,请举手示意,即使周围人声鼎沸,新闻官总会给予机会。特别记者场合上,务必让教练或球员注意到你的位置,方便沟通。
赛后混合采访区充满了紧张与刺激感。媒体和球员通道由围栏隔开。在这里,你可以挑选任何愿意交流的球员。主要媒体应确保重要球员停留在你的镜头前。如果你是新手,不必勉强自己,没有独家新闻的压力。同时要注意避免堵塞通道或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以U-23亚洲杯为例,米灏伦的一次采访成为混区内的感人瞬间。面对质疑,他坦然接受采访,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富博经过时也被这一场景所感动。作为媒体人,我们应给球员提供表达自我的平台,而非一味指责或施加压力。米灏伦后来的表现也证明了他的成长。
在混合采访中,策略同样重要。选择前三名球员进行采访是明智之举。当球队失利时,球员们可能会急于离开,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能增加成功几率。《岡田武史在中国》的制作过程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长达半年的前期拍摄后,后期制作时间紧迫,但仍需精心剪辑,呈现出最佳的作品。
无论是穿着全套西装在高温下工作,还是面对紧张刺激的混合采访区,作为媒体人,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被看在眼里,被大家所认可便是最大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挑战与成就感并存,而这正是我们的职业魅力所在。当初的目标是要制作三部每集时长20分钟的节目。对于那一天,我记忆犹新,日本NHK与我们共同制作的关于冈田武史的纪录片以电影的形式首播。尽管当时我对日语的理解仅有20%,但直播的内容依然深深触动了我,几乎让我热泪盈眶,因为对手的制作质量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除了包装之外,95%的后期制作都是由我一人完成。由于不满意前两集的效果,我重新剪辑了第三集,最终相当于制作了五集的内容。那段时间,我如同与时间赛跑,几乎整天都泡在办公室里。拍摄结束后,我在舞台边的媒体酒店仅休息了几小时便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我记得那个忙碌的早晨,完成制作后,我把合成好的磁带交给同事的那一刻,然后开始了匆忙的24小时:回家洗衣服、晾衣服、收拾行李,仅睡4小时便提着行李飞往波兰报道欧洲杯。
后期制作的过程充满了压力和紧张,我一个人疯狂地敲击着键盘和鼠标。除此之外,还有退机、报销、编后会等繁琐的流程,其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前两个环节。
我的工作经历中还有许多独特的经历。最初,我与被采访者只是工作伙伴的关系,但有些人会逐渐建立信任,成为朋友。比如在拍摄《岡田武史在中国》时,我已经被允许观看封闭的战术训练(拍摄是被禁止的)。许多训练内容和细节都被我记录在了笔记本上,这是我学习职业足球的宝贵机会。
现在,我每年都有机会与冈田武史先生共度时光,虽然工作上没有太多交集,但工作中建立的信任感永远不会改变。我是一个对社交生活不太热衷的人,但在我的工作圈中,我结交了一些可以交心的朋友。
大约在去年,我收到了一张照片,那是从《辽足双子星》的拍摄中拍摄的。我很少拍照,除了与贝克汉姆的合影之外,几乎没有与其他球星的合影。当我收到这张照片时,我感慨了很久。
这份工作还有机会让我走遍世界各地。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南美洲,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看到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即使只是短暂的相遇和坦诚的交谈,也足以让人铭记多年。
记得2012年欧洲杯时,我正在做一句配音,突然意识到HB的法国同行正拿着手机对我录像。我误以为他在拍照,便露出了笑容。他录完视频后告诉我:“把你的给我,我把视频发给你。”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快的电影人。”这句话足以消除我所有的疲劳。
分享这些经历时,感觉像是一篇教程文章。请原谅我有时写作风格如此直白。难得有兴致分享我的经验,恐怕几年后我会忘记这些技能。我只希望后来的从业者能够超越我做到更好。对于体育记者这个职业来说,他们生活在镜头下展示着光鲜的一面和与球员们的亲密接触的背后是无数辛勤的工作和热爱运动的心。如果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热爱运动的心那么很难支撑起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你准备好成为一名体育记者了吗?
作者孙雷在此分享了他的经验并编辑了部分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微信微博体育产业生态圈一个专注于体育产业优质内容和人群的平台欢迎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