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这位西汉开国将领与宰相,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奠定了汉朝的基业。在他驾崩后,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把持朝廷军政大权,野心勃勃,意图篡夺刘氏江山。周勃与陈平密谋策划,在一批忠诚于刘家的文武大臣的支持下,成功清除吕氏势力,将皇位传承给了仁孝宽厚的。
周勃出身低微,以织薄曲和为人丧事为生。他在秦末预备役部队中,以善于拉强弓著称。参与起事后,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替刘邦冲锋陷阵,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周勃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武将,还曾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平定燕王叛乱。他的性格质朴刚直,忠厚稳重,被刘邦视为可以嘱托大事的人才。
周勃因不好文学,对读书人不够尊重。当他被迫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时,总是大大咧咧地端坐主座,命令客人们“有话快说”,弄得客人们很是尴尬。尽管他因拥立汉文帝劳苦功高,被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作为丞相正职,却无法回答汉文帝关于审理案件和财政收入等简单问题,在金殿上出尽洋相。
汉文帝有意敲打周勃,因为周勃自恃拥立有功,又时常以没有文化的大老粗自居,有些不把汉文帝和群僚放在眼里。周勃如梦方醒,感到自危,于是请求辞相。
周勃辞相后,陈平病逝。汉文帝起用周勃为相。周勃头脑简单,对汉文帝的许多暗示和要求无法理解。当时列侯大多居住在长安,他们的粮食供给给朝廷带来负担。汉文帝意欲让他们返回封地生活,但列侯们担心离开京城后地位难保,都留在京城。汉文帝多次暗示周勃带头返回封国做表率,但周勃却听不懂或装听不懂。最终,汉文帝只好免去他的丞相职务,周勃被迫离开京城返回封国。
在封国期间,周勃认定汉文帝是在卸磨杀驴,他恐惧惨遭不测,便把受赐的财物全部送给汉文帝的舅舅以探听消息。每当郡守和郡尉巡行到绛县时,周勃怀疑他们是奉汉文帝之命来杀自己,于是全副武装接见他们。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谋反,证据便是他私自拥有并公开使用铠甲。周勃被逮捕并带到长安接受审理。在狱中,他不知如何为自己辩护,遭受狱卒羞辱。最终,他通过贿赂狱卒并寻求帮助才成功脱险。
这个故事展示了周勃的一生,从一个出身低微的武将到成为宰相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然而最终却因不够通晓文化和谨慎应对而遭受困境。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困境。此时的薄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反复在姐姐,即皇后面前为周勃辩解,力证周勃的清白。每当汉文帝朝见时,他都会提及周勃的功绩,并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子的错误想法。当皇子对周勃提出质疑,认为他在担任小县县令时可能会谋反时,薄昭忍不住愤怒地回应道:“绛侯曾身系先皇印信,统率京城卫戍部队!他不在那时谋反,反而在身居一个小县时谋反,难道你的脑袋里装的是水吗?”
汉文帝在此之前已经仔细研究了周勃的口供,并看到母后为了周勃而大发雷霆。他估计周勃已经被彻底收拾,心服口服。汉文帝下令赦免周勃,恢复他的爵邑。
周勃获释后,立刻回到封国,从此夹紧尾巴做人,小心翼翼地遵守规矩。他在孝文十一年去世,被追封为武侯。
接下来要讲述周勃的“无知无畏”。刘恒在八岁被封为代王,远离政治漩涡,专心治理封地。当周勃与陈平剿灭诸吕后,他们派使者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刘恒与群臣商议并占卜后,决定带着六个心腹前往长安。
周勃与陈平等官员在渭桥迎接刘恒,行臣礼参拜。周勃跪送天子玉玺给刘恒,刘恒因此答应继承皇位。他首先任命心腹接管皇宫警卫部队,然后封赏群臣。当一切安排妥当后,汉文帝开始关注趾高气扬的周勃。
陈平情商极高,他借口周勃的拥立之功远胜于自己,力荐周勃出任右丞相,自己则甘做副职辅助周勃。周勃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为别人挡枪子,于是毫不犹豫地出任右丞相。在任职过程中,他当众出糗;即使第二次复职后,他依然对汉文帝的诏令视若无睹。不怪汉文帝怀疑他,实在是周勃不知道什么是激流勇退!
周勃不知激流勇退的根源在于他致命的短板——不好文学。尽管他不懂春秋的智慧和文种的后果,但他应该心知肚明老战友等异命丧九泉的原因。周勃的无知无畏为后人生动演绎了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他的经历警示我们,有时候无知并非无畏,而是盲目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