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官员的称谓变迁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封建时代,中国的社会等级森严,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种等级制度也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上。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能考中举人,就可以被称为“老爷”。而那些未能考中功名的人,则被称为“白丁”。当有功名的人被授予官职,即称为“释褐”,意味着从平民的麻布衣裳换为绸缎官服。在明清的小说和戏剧中,平民见到官员要尊称为“大人”,官员之间也是互称“大人”,而平民则自称为“小人”或“小民”、“草民”。
称官员为“大人”,凸显了其在等级制度中的尊贵地位。这种称呼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体现了官员与普通百姓在社会地位上的差距。“大人”这个称谓中的“大”字,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官职上,更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出行规格乃至绘画形象上。比如,古代绘画中的官员形象,往往被画得比平民体型更大,这形象地诠释了“大人”的含义。
“大人”这一称谓并非自古就有。它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那时的“大人”指的是圣人或君子,即兼具高尚道德和崇高社会地位的当权者,主要指的是王公贵族。而在后来的文献中,“大人”一词也用来专指天子。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人”这个称谓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在唐宋以前,“大人”多指父母叔伯等长辈。而在秦汉时期,“大人”还可以指胡人的部落首领。在后世文献中,“大人”也用来指宦官,这是因为宦官没有正式的行政官职,但却因皇帝的宠信而拥有极大的权势。为了巴结这些宦官,人们开始用对长辈的称呼“大人”来恭维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人”这个称谓开始逐渐用于称呼官员。在元代的戏曲中,就已经出现了官员之间互称“大人”的情况。到了明代,这种称呼开始逐渐普及,甚至连守城门的低级官员也能被称为“大人”。在正式场合使用“大人”称呼官员始于清代,且其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大人”这个称谓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力的崇拜和追求。虽然这个称谓如今已经不再是官方用语,但它仍然在一些特定场合被使用,成为人们回忆历史的一种方式。在古老的《清稗类钞·称谓类·大人》中记载,尊称“大人”的起源可追溯到雍正初年,当时只有督抚级别的官员才能享有此殊荣。历史的脚步在嘉、道年间悄然改变,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地方上的司道级官员,无一不被尊称为“大人”。就连六品的翰林开坊,也步入了这一尊称之列。
清末,福格在他的著作《听雨丛谈》中详述了“大人”称谓的滥用现象。在他生活的年代,这一称谓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内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卿寺、学士以及堂上官等各个级别的官员。福格指出,“大人”这一称谓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连县一级以下的官员也开始滥用。
“大人”称谓在清末的全面泛滥并非偶然,而是社会黑暗和官场腐败的必然结果。那些官场中的投机者,为了谋取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丧失了基本的廉耻心。他们甚至用过去称呼父母的尊称来谄媚上司,以求晋升。
回溯至宋朝以前,尽管官场同样存在黑暗和腐败,但官员们尚存一丝廉耻之心。他们虽然有意攀附权贵,刻意逢迎,却仍然难以启齿喊别人“爸爸”。庄绰的《鸡肋篇》和费衮的《梁溪漫志》都明确指出,“大人”这个称呼只能用于称呼自己的父亲,胡乱称呼他人为“大人”,无异于当众喊别人父亲。
显然,宋朝以前的社会道德风气要比晚清时期好得多。人们对礼义廉耻这个传统道德底线,仍有一定程度的坚守。到了清末,官场风气的严重腐化使得官员们为了巴结权贵,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对上司或高官以父亲相称。这确实是一种末世景象。
在现代,我们阅读明清小说或观看古装影视剧时,“大人”的称呼无处不在,仿佛这是一种正常的严肃称谓。现代人对这个称呼的认同已经根深蒂固。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尤其是在涉及古代官场时,我们应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革除这个恶俗的“大人”称呼。因为,“大人”这个称呼实际上是极端畸形和腐败社会的产物,在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人们并不屑于使用这种无耻的称谓。让我们在现代小说和影视剧的创作中,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历史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