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颂》:红色基因融入音乐创作的辉煌历程
对于黄敏学教授来说,《红旗颂》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国歌音符的延续。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招展,吕其明先生用音乐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将中国人民的自豪与尊严融入每一个音符之中。
回溯吕其明的音乐创作之路,我们发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其中。这位年仅十岁的少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跟随父亲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被新四军“抗敌剧团”吸收为小团员。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不仅锻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更为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基础和民间音乐素材。
在新四军的革命大家庭中,吕其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灵魂和意志,更为他提供了无尽的乐思。在这战地课堂,他以抗战音乐和民间音乐为课本,深受血与火、爱与恨的熏陶。
父亲的红色基因成为吕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将父亲的高尚品德作为人生的路标。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创作。
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后,吕其明从事作曲与乐队演奏工作,创作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优秀电影歌曲。经过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五年专业学习,他在作曲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
吕其明对创作的要求极高,他追求作品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他满怀激情地谱写了《红旗颂》,以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与颂歌主题相呼应,汲取民间音乐素材,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首交响序曲。
音乐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一幕。虽然吕其明没有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但他的真实经历和深情体验都融入了他的音符中。他对红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热血沸腾、眼含热泪,将这一切融进了《红旗颂》的旋律中。
《红旗颂》为单主题贯穿发展的复三部曲式结构,通过主导动机、宽广颂歌性的主题、三连音音型等音乐元素,表现出开国大典的宏伟历史场景。吕其明追求作品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理解,所喜闻乐见,他的音乐描绘了中国人民的自豪与尊严。
作为一部红色经典,《红旗颂》不仅是吕其明先生的杰作,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首歌曲将永远激荡在人们的心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深情的颂歌中,主题音乐如潺潺流水,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它汲取了国歌的精髓,其主导动机如破晓的朝阳,不断重现并强化,使得红旗飘扬的音乐形象贯穿全曲,与颂歌主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一个鲜明而统一的音乐画卷。
此曲并非只是音符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流淌,是历史的回响。在五一的钟声里,46位中国音乐家通过互联网云端,合奏出了一曲深情的《红旗颂》。他们向每一个奋斗者敬酒,向每一位在抗击疫情中作出贡献的劳动者致敬。
《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这首《红旗颂》大气磅礴、豪迈壮怀。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部史诗,一部情感的巨著。它描绘的情感世界深邃而广阔,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人们沉浸在音乐的力量之中。在这首歌的旋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旁白和对白,每一个音符都在讲述着坚韧不拔、拼搏奋进的故事。
吕其明因其杰出贡献被授予“七一勋章”,他始终坚守音乐创作的初心,用音乐的力量鼓舞人心。他坦言,他的音乐事业既是使命的驱使,也是心灵的吟唱。他这一辈子都在用音乐表达他对祖国和民族同胞的热爱。他的音乐不只是音符的组合,更是灵魂的独白,是情的流淌,是梦的追求。
他的音乐与红旗相伴,传承红色基因,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他对祖国的深情。他的音乐是时代的号角,是民族的骄傲。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不曾放弃,始终坚守在音乐创作的岗位上,用音乐的力量鼓舞听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红旗颂》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感的传递。它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爱国情感的深沉和强烈。这种情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力量源泉。在吕其明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一个时代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