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云飞,中国音乐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丰富的创作经历,成为备受瞩目的词曲作家和音乐制作人。这位原北京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的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理事,出生在山西太原,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臧云飞的音乐之路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富有传奇色彩。他从小学习钢琴和手风琴,1969年入伍,从基层连队的战士逐步成长为营师宣传队和区宣传队的骨干,最终在北京区战友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他的音乐作品如《一二三四歌》、《当兵的人》、《珠穆朗玛》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被多位著名歌手唱响,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的舞台上,臧云飞接受了致敬。他的生涯不仅仅局限于旅题材歌曲的创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与朋友一起组建了国内最早的流行乐队之一——花果山乐队,推出了一系列风靡一时的原创作品。其中,1990年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和1991年的《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更是红遍大江南北,为臧云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韦唯和蔡国庆等著名歌手的演唱,让臧云飞的作品广为传唱。尤其是《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在九十年代红极一时,成为蔡国庆的代表作,点歌台上的点率极高。至今,这首歌仍然深受人们喜爱,红了整整三十年。
臧云飞的创作灵感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他从小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学习手风琴和编剧,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入伍后,他在基层部队磨练意志,对军营生活有了最直接的了解,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宝贵素材。臧云飞的艺术事业在北京区战友歌舞团迎来了新的篇章,他在工作中汲取了更多养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流行歌曲,臧云飞还创作了备受兵指战员喜爱的队列歌曲。《一二三四歌》是臧云飞的又一力作,这首歌在1994年春晚一经阎维文演唱,便赋予了这个数字组合新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成为继《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之后最受兵指战员喜爱的队列歌曲之一。
臧云飞的音乐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他的音乐作品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他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他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的舞台上,臧云飞用自己的音乐故事向人们诠释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他的音乐作品将永远流传,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向军旅音乐致敬
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三位令人敬仰的嘉宾:石顺义、臧云飞和阎维文。他们用音乐记录下了时代的印记,用歌声描绘出了军旅生涯的酸甜苦辣。
臧云飞,一个名字在军旅音乐界如雷贯耳。他的《当兵的人》一曲,成为当代军旅音乐的代表。这首歌,如同一种情感的纽带,无论现役军人还是曾经的战士,都能从中感受到人民子弟兵的情怀和力量。歌曲开头的呐喊式合唱“咱当兵的人”,既展现了歌者与听众之间的亲近,又淋漓尽致地传达了队列歌曲的团结一心、整齐划一的气势。
曾经有人误解臧云飞只能写军旅题材的歌曲,但他用《珠穆朗玛》这首全新的作品打破了这一偏见。这首诗原本是诗人李幼容的长诗,打算在晚会中进行配乐朗诵。臧云飞独具慧眼,将其改编成歌曲,并迅速完成了创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这首歌曲不仅登上了1997年和1999年的春节晚会,更代表中国民族音乐,走出了国门,向世界展示了臧云飞的创作才华。
在致敬现场,臧云飞指挥北京首席合唱团演唱《当兵的人》和《珠穆朗玛》,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歌唱家阎维文和蔡国庆等嘉宾也在致敬簿上留下了印记,共同致敬那些经典的歌曲和背后的创作者。
致敬词中这样写道:投身军营,唱的是《一二三四歌》;扎根部队,爱的是《东西南北兵》;跋涉不停,追随着《中国朝前走》;青山踏遍,最难舍《珠穆朗玛》情。送上《三百六十五个祝福》,一腔热在胸膛奔涌,高喊一声《我的士兵兄弟》,无悔一生《当兵的人》。
云卷云舒,飞龙起凤。《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的舞台见证了臧云飞的才华与努力。他的每一首歌曲,都如同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录着那段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些经典的歌曲,致敬臧云飞这样的创作者,他们用音乐记录了历史,用歌声传递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