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被国人误读的列夫·托尔斯泰

  • 生活常识
  • 2025-09-10 15:17
  • 来源:www.hesuanjiance.cn
  • 核酸检测网

重塑列夫·托尔斯泰:不朽背后的故事

因国家博物馆的特展“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这位被禁书的传奇作家再次引发了国人的广泛关注。这位伟大的作家,似乎一直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可能是多元的:思想家、人道主义者、俄罗斯的良心。他的身份并非只是这些,他的故事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

长久以来,列夫·托尔斯泰在中国的接受史更像是一部误读史。他的伟大作品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的解读常常陷入功利性的视角,其丰富的小说之美被忽视。事实上,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在中国的历程中,经历了数次误读和误译。人们对他的崇拜和误解,仿佛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循环。他被视为启蒙家、思想家、革命家,却常常忘记了他最本质的身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影响力在于他的作品本身,而非其背后的标签和符号。他的小说才华无人能及,但却常常被误解和忽视。无限拆分他的作品的内容和精神内涵,无疑是对其小说本身的破坏和杀死。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都被淹没在思想的浪潮之中。这种误读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文学界对于小说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对托尔斯泰的理解是如此,对于其他的小说家和作品也亦如此。

当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的作品被再度热炒,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位伟大小说家作品的价值所在。然而在此之前,革命家们发现他的作品并没有想象中的战斗性而失望。于是批评家们开始批判他所谓的“不抵抗主义”,并指责他是一个“颓唐的可怜虫”。这种批判的背后,其实是对小说艺术理解的偏差和匮乏。小说并不是思想和技术两个独立的部分的组合体。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的媚俗手段和对生活的观察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小说是对生活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的表现。因此真正的艺术成就并不在于如何媚俗而是如何创新突破原有的模板,真正接近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这恰恰是托尔斯泰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托尔斯泰的不朽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能够触及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并超越时代的限制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也正是为什么他的故事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托尔斯泰的作品重新审视小说的本质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和文学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小说家的作品并从中获得真正的启示和思考。自“文革”的尘埃落定之后,中国的读者群才如梦初醒,深刻领略到托尔斯泰那源自心灵深处的痛苦内省,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竟能散发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我”终于从集体的“我们”中抽离出来,当双眼从狭缝中窥见自由的曙光,托尔斯泰的文字就像一座指引灯塔,为每一次坚韧不拔的跋涉照亮了前路。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深知自己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积极、最主动的过客。我曾经历经磨难,但我认为这一切都使我更有资格去品味托尔斯泰的作品。

对于生命的终极意义,托尔斯泰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甚至选择了向命运低头。他写道,人们追求的不就是幸福吗?那就勇敢去追求吧,何必执着于追问永恒的真谛?他以此获得了内心的释然,甚至欢愉。他终于意识到,幸福终究只是一剂安慰心灵的药。

或许,只有将托尔斯泰置于人类小说艺术发展的宏观视角中,才能真正揭示出他的价值所在。我们才会明白,托尔斯泰所能抵达的艺术高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能够达到;而托尔斯泰未能触及的领域,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往往能够突破。尽管托尔斯泰备受热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常被忽略,但小说家的命运并非完全取决于其实力。只要进行创作,就难免会被误读。关键要看误读后的作品,是否能够巧妙地触及时代的痛点。

那些从不思考永恒的人,往往对永恒抱有不必要的幻想。他们渴望获得不朽的赞誉,却又总想走捷径。近年来,不少中国作家也开始尝试创作长篇累牍的“内省”之作。他们试图用一个宏大的架构来包装自己单薄的人生经验。他们不打技巧牌,却打思想牌。他们的创作依然无法超越固定的格局。看来,有了所谓的“伪托尔斯泰”这项跨世纪工程,托尔斯泰的形象早晚会被玩坏。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核酸检测网看看

核酸检测网热门

核酸检测网排行

关注核酸检测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