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这个流传了两三千年的传统节日里,人们有登高踏秋、外出避灾、敬老赏菊、饮酒聚会和祭祖的习俗。这一传统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在唐朝被正式确立。九月九日,两个“九”相聚,这一天显得尤为特别。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庆祝这个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着三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续齐谐记》。据记载,汉代桓景跟随《易》学大师费长房学习多年。某日,费大师告知桓景九月九日应系茱萸登高,以避免灾难。桓景及家人听从师言,得以幸免于难,但未能及时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病死亡。每年九月九日,人们都会外出登高避灾,这一习俗便相沿成习。
第二种说法与汉代的道学有关。《易经》中,奇数被视为阳数,而九被视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两个“极阳”相遇,因此称为“重阳”。由于阳又代表钢,重阳被视为二钢相逢而相克的日子,因此被称为“厄日”,人们登高和系茱萸的目的是为了“解厄”,由此产生了重阳节的习俗。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确切定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于重阳的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瘟疫肆虐,许多人因病丧命。青年恒景为了为民除害,决心访仙学艺。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并学会了降妖剑术。仙长告诉他,每年的九月初九是瘟魔出来作恶的日子,而他已经学会了本领,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仙长给他一包茱萸叶和菊花酒,并教他避邪的用法。恒景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最终,恒景成功刺死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便流传下来。
重阳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诗人的节日。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重阳诗歌中的佳作。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孟浩然、杜甫、李白等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的诗歌。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写下了一首豪迈自信的《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心。
重阳节在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四川南溪县的读书人会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称之为“岑公会”。民间还有重阳蒸酒、制醪糟的习俗。重阳节还象征着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在1989年将重阳节确定为“老人节”和“敬老节”。
重阳节也受到了韩国和日本的重视。他们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如放风筝、吃花煎花菜、吃茄子等。然而不同于某些节日被其他国家抢先申请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对此充满自豪。目前,重阳节已被河南省上蔡县命名为“重阳文化之乡”,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的节日。登高赏秋、赏菊饮酒、敬老团聚是这一节日的最好体现。金秋时节,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光。在这金风送爽、白云映蓝天的好天气里,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五彩斑斓的华服。树叶儿绿意盎然,花儿竞相绽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世界装点得如诗如画。此时的气候恰到好处,不冷也不热,晴空万里如洗,仿佛大自然特意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
想象一下,登上山顶,远眺四周,那壮美的山河景色仿佛尽收眼底。这样的登高望远,既能欣赏到大好河山的美景,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这样的美好时光里,全家人一起出发,男女老少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份家庭的和谐与温馨,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美好。
而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和登高节。这一天,人们不仅登高望远,更重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家人们会陪伴老人一起登山,共度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以此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每当这一天来临,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老人的关爱和尊重。无论是陪伴老人登山、举办庆祝活动,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传递孝道,都是为了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天伦之乐。
更多关于重阳节的知识和习俗,尽在奇事网。想要了解更多,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个充满温情和敬意的节日,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