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被誉为三绝。他的书画声名远扬,被人们广为称赞。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自称为板桥老人,出生于江苏兴化。他的生活早年贫困,但在五十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进士的身份,并在山东潍县、范县担任了十二年的知县。他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因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了官绅,六十一岁时,他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五十二岁时得子,名为小宝。他对小宝寄予厚望,非常注重教育方法。当他被派到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他把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和弟弟郑墨照顾。他担心儿子在富贵人家子弟的娇惯下会变坏,因此他身在山东,但心念在家的小宝,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给堂弟郑墨照管。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以此来教育儿子明白人生的哲理。
郑板桥深信“娇子如杀子”的道理,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当听说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自己的父亲在外面做大官时,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强调必须有爱子的办法,而不仅仅是溺爱。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郑板桥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于是立即给弟弟复信,强调他们这些人起手便走错了路,如果不改正,最终没有个好结果。他强调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都是小事,重要的是明理做好人。
小宝长到六岁时,郑板桥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经常讲述生活的艰辛,让他参加家务劳动。当时潍县灾荒严重,郑板桥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要吃的,母亲把一个玉米面做的窝头给他吃。这时一个小女孩用饥饿的眼神看着他吃。小宝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赞扬了小宝的做法。
郑板桥不仅关心子女的教育,也注重自立教育。他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如此。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他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亲自送嫁。在女儿出嫁时,他特意作画一幅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并题写了一首诗表示祝贺。直到临终前,他还教导儿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他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观。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他是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曾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三十多个国家。他的航行加深了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他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远甚至到达非洲东岸和可能的澳大利亚。他的航海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郑和长颈鹿的来历及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在遥远的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郑和带着非洲的长颈鹿回到了大明王朝。这份奇特的礼物,被沈度的《瑞应麒麟颂》所记载,其附图由明宫廷画师精心描绘。
下“西洋”的定义在明朝初期有所界定。那时,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向东称之为东洋,向西则称为西洋。我们常说的南海、西南海,在明朝时期被称为东洋、西洋。而暹罗湾之海,被明朝人称为涨海。
追溯郑和的航海历程,第一次下西洋的日期定格在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他的船队从南京龙江港启航,历经风浪,终于在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平安归来。据记载,第一次航海的人数达到了27800人。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再次出发,足迹遍布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他还曾在锡兰山迎请佛牙,于永乐七年夏(1409年)带着佛牙回国。第二次航海的人数同样浩大,达到了27000人。
在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第三次启航,同行者包括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他们的足迹远至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他们还特意拜访了锡兰山,并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顺利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马欢作为通译随行。他们绕过了阿拉伯半岛,航行至东非的麻林迪。这次航海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结束。同年,麻林迪的特使带来了“麒麟”(即长颈鹿)作为礼物。第四次航海的人数为27670人。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历程,一个充满冒险与发现的历程。他的航海活动不仅展现了明朝的繁荣与强大,也促进了与各国的友好交流。更多关于郑和的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奇事网将持续为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