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复杂的问题令人费解,其中之一便是为何阻止曹操加九锡。世人不明白,为何荀彧能够阻止曹操加九锡,而在之后,颍川荀氏却并未出面反对曹丕篡汉。今天,让我们一同这个问题。
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用”。
曹操初举兵之时,力量薄弱,出身于宦官家庭的他,在世人眼中地位低下。尽管有乔玄、何颙、许劭等名士的赞誉,但他的地位在世家大族中仍然不高。这些世家大族更支持袁绍,使得曹操在初期几乎无人才可用,只能依靠宗族及夏侯家族的人。面对这种困境,曹操决定“唯才是用”,先后三次颁发《求贤令》,强调不以出身论英雄。
荀彧放弃支持袁绍而投奔曹操,令世族们不解。从他们的疑惑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信息:在曹操起兵初期,世族们并不看好他。曹操从平民阶层选拔出大量的人才,最终击败了袁绍。这期间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曹操用了一年时间击败袁绍,却用了七年时间平定河北。这背后的原因与袁绍对待世族的态度有关。
曹操在平定河北时,发现世族收纳罪犯、贪赃枉法的问题非常严重。袁绍统治时期,审配并未受到惩罚,反而位居高官。这暴露出两个问题:袁绍对世族的掌控不强,以及世族的贪腐严重。世族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支持袁绍的儿子并帮助他们争夺正统。如果袁绍夺得正统,世族的地位将得到提升,他们自然乐于助之。在袁绍诸子争夺正统时,曹操开始兼并河北,世族们为了抗拒曹操而大力援助袁绍诸子,导致曹操耗时七年才平定河北。这一切的本质问题就在于曹操的用人制度。
袁绍统治时期,世族们可以贪赃枉法而不受惩罚。如果曹操统治河北,他们就不能继续如此。而且曹操的用人制度是唯才是举,这导致世族的子弟如果没有才能就无法当官。世族因此抵制曹操,因为他的用人制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开始拉拢世族,任命和提拔了很多人。
曹操手下的人并非都支持他,有的人只是迫于他的威势才加入曹魏阵营的。荀彧的反对就是代表颍川世族的意见。荀彧当面反对后,曹操觉得篡位时机不成熟,所以一生都没有称帝。
再看曹丕的用人制度——“九品中正”。作为二世祖的曹丕,面临的问题与曹操不同。他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了得到世族的支持,曹丕不断与世族磋商。易中天教授提出的“政治交易”说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曹丕与世族决定进行一场交易:世族拥戴曹丕取代东汉,而曹丕则保证世族拥有世族阶级做官的特权,即“九品中正”。
当你的推荐被朝廷接受并开始审核时,朝廷不可能去询问每一个百姓的意见,他们只会询问一些代表。这时,你只需要与一些百姓达成默契,他们就会为你推荐的人说好话。最终,你推荐的人被任命为小中正官,随后,他们也会反过来称赞你的好,这样你在朝廷中的地位就会逐渐提升。如果你已经是一个三品中正官,想要更进一步,那么你需要拉拢一批四品中正官的支持。否则,你可能会止步于此,甚至可能被其他人所取代。
许多家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姻关系,这种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对方升官时能够互相支持,共同升官。例如五姓七望家族的世代联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背景后,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曹操上位时有人阻止曹丕却轻而易举了。曹操上位后推行“唯才是用”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反感。而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度则是大家共同上升的途径,你支持我,我也帮助你升官发财。两种用人制度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后者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以颍川荀氏为例,荀彧虽然阻止曹操进一步行动,但由于荀氏仍然得到了曹丕的支持而未受打击。荀彧的儿子荀恽支持曹丕,荀氏子弟更是升任将军、尚书,成为魏晋时期著名的士族。整个荀氏子孙世代为官。
那么为什么荀氏家族会阻止曹操却不对曹丕采取行动呢?答案很简单,曹丕大力任用荀氏子弟,给予了荀氏诸多好处,荀氏自然也会回馈支持。曹魏境内的世族几乎都得到了曹丕的好处,如今曹丕要称帝,他们自然不会有异议。有趣的是,荀氏虽然接受了曹丕的好处,却也在司马家篡位时选择了妥协。荀氏真的是世族中的清流吗?或许只是背叛的不够罢了。在这官场之中,利益交换与权力争夺早已成为了常态,真正的忠诚与原则似乎早已被遗忘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