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奇闻网独家报道】在历史的尘埃中,有一场鲜为人知的皇位争夺战,今天让我们跟随迷奇闻网的小编一同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当建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时,朝廷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他的叔叔们在外就藩,势力庞大。为了削弱藩王的势力,朱允炆在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燕王朱棣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攻破南京,夺下了皇位。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中,有一个人物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李景隆。身为开国大将之后,建文帝朱允炆的表兄弟,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却成了燕王朱棣夺位的第一功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这个“坑死”建文帝朱允炆的李景隆的故事。
出身将门的李景隆,从小喜欢读兵书,在外人眼中是一个很有出息的人。他虽出身名门,却是一个纸上谈兵之徒。在关键的郑村坝之战中,李景隆望风而逃,50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之后,他又在白沟河之战中丢盔卸甲,留下了笑话般的战绩。
燕王朱棣起兵后,迅速凭借燕王府的八百将士夺下北平城,并逐渐扫清附近的朝廷势力。面对强势的燕王,朝廷决定选一位大将率领大军讨伐。选来选去,最终决定让长兴侯率领13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耿炳文虽然以守城著称,但在燕王的攻击下,也未能守住真定城。
朝廷方面心急如焚,决定让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于是,李景隆带领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平进发。他的军事才能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庞大军队。在郑村坝大战中,李景隆见到战场的残酷,竟然连夜逃回了自己的大本营德州,留下了燕王朱棣的军队在身后。这场战役成为李景隆的耻辱,也为燕王朱棣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经过郑村坝和白沟河两次大战,朝廷损失的军队高达60万之巨。到了南京围城战,朝廷方面已经从战略进攻变成了战略防守。而李景隆的失误和失误决策更是让朝廷雪上加霜。在这场危机时刻,燕军却抓住了机会反攻南京城。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中李景隆选择了投降朱棣迎接燕军进城门这一刻他不仅背叛了建文帝也背叛了自己的家族与荣誉成为朱棣篡位的重要推手之一也开启了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旅程。最终朱棣从自己的侄儿朱允炆手中夺下皇位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迷奇闻独家介绍未解之谜为你揭晓历史背后的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风云变幻的战役,李景隆两次大战失利,对于作为主帅的李景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朝廷的指责声如潮水般涌来,纷纷要求朱允炆严惩李景隆。朱允炆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对于自己的这位表兄弟,他仁至义尽。但在南京围城战中,李景隆的表现却让他彻底失望。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改变了战略,采纳了“轻骑挺进京师”的建议。他不再与北方的朝廷军队纠缠,直接率领军队直趋南京。当年7月,燕王的大军已抵达南京城下。由于全国的军队都被调往北方对抗燕王,南京城的兵力并不充足。尽管兵力不足,南京城的高墙厚壁仍然不是轻易能够攻破的。
在朱元璋争夺天下之时,南京城作为大本营,其城墙之坚固非比寻常。按照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南京城的城墙被建得高大厚实。在城高粮广的基础上,朱允炆决定听从方孝孺的建议,坚守南京城,等待全国各地的勤王之师前来救援。
尽管朱允炆有死守的决心,底下的官员们却并不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刚从两次大战中失败回到南京的李景隆给朱允炆带来了更大的打击。
经过两次大败的李景隆回到南京后,朝廷并未对其进行任何处罚。他依然悠闲地当他的曹国公。南京城被围后,李景隆与谷王朱橞一同被派去守金川门。面对燕王强大的实力,这两个人心生畏惧。他们一合计,直接打开了金川门城门,迎接燕王朱棣入城。就这样,燕王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南京城。
朱棣入城后,朱允炆在皇宫内自焚,然后不知所踪。这一刻的朱允炆可能才明白自己看错了人,自己的表兄弟李景隆是第一个“坑死”自己的人。李景隆的表现也向世人表明他是帮助朱棣夺位的第一功臣。他的背叛和投降使得整个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加速了明朝历史的进程。这场战役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命运,李景隆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