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试剂条的制备涉及多个关键步骤,包括原料选择、探针设计、标记抗体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以下是主要流程和技术要点:
1. 探针与引物:需人工合成特定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HPLC纯化,确保纯度达到电泳级或HPLC级。探针通常标记荧光素报告基团(如FAM、TET)和淬灭基团(如TAMR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验证吸收峰(如260nm处)。
2. 酶与缓冲液:包括Taq DNA聚合酶、dNTP(需HPLC纯、PCR级)、逆转录酶等,保存条件多为-20℃避光。
1. 抗体处理:标记抗体需稀释至约1微克/毫升浓度,与探针孵育后通过离心去除上清液,保留沉淀物。
2. 层析垫制备:将标记抗体固定于工作垫,通过层析作用使样本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最终在检测线(C线)显色。
1. 稳定性测试:需用阴性缓冲液(零抗原)和不同浓度抗原验证试纸条的显色效果,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
2. 生产质控:关注原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性能指标,如引物序列正确性、探针标记效率等。
恒温扩增技术(如RAA)可通过冻干颗粒简化操作,在39-42℃下快速扩增目标核酸,配合电泳法判读。国际标准物质(如WHO认证)可用于校准试剂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