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间歇跑:理解800米与米间歇跑的差异
对于跑者而言,“间歇跑”这一训练方式早已耳熟能详。它是备战马拉松及其他长距离赛事的重要策略,能有效提升5公里、10公里乃至更远距离的比赛成绩。
间歇跑的核心在于,在一次或一组练习后,机体在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组练习。这种训练方式由捷克长跑巨星扎托皮克发扬光大,并因此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高强度的间歇训练能够极大地消耗能量,促使身体适应更大的摄氧量,提高心肺功能,并加速机体的有氧代谢。虽然训练中乳酸的产生会比匀速跑更为明显,导致疲劳感加剧,但长期进行间歇训练后,身体的耐乳酸能力会有显著提升。
说到间歇跑,不得不提的是其训练时长与配速。
对于训练时长,间歇跑的本质是使身体在几分钟内达到疲劳状态,然后通过一定程度的休息进行恢复。若休息时间过短,身体未能充分恢复,则下一组跑步时易出现掉速;而休息时间过长,则无法发挥间歇跑的效果。从达到更大摄氧量的角度看,每次的训练时间不应少于2分钟,但也不建议超过5分钟。对于初学者,由于身体对高强度训练的强烈反应,间歇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配速方面,不同水平的跑者即便心率相同,由于跑步能力差异,间歇跑的配速也应有所不同。世界著名的跑步教练根据跑者的能力,为不同配速的间歇跑提供了科学指导。在间歇跑中,快跑阶段的心率应达到更大心率的85%~95%,休息阶段的心率则应为更大心率的70%左右。
至于恢复方式,除了基本的静立、步行、慢跑等,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恢复需求和训练目标进行选择。静立能够缓和短距离高速间歇跑之间的压力和冲击;步行对于初级跑者尤为适宜,心率降低的血液仍在持续清理代谢废物;而慢跑则能让心率保持在高位,延长训练距离,模拟比赛后期的疲倦感。
值得注意的是,间歇跑并不适合初学者。对于初跑者而言,应在有一定训练基础后再考虑进行低强度的间歇训练。而对于资深跑者,间歇跑可以作为一种提升成绩的有效手段,但需注意不可过量。
800米与米间歇跑的主要差异在于距离和恢复时间。选择何种方式的间歇跑,应根据个人的跑步能力、训练目标和恢复能力来决定。在追求成绩的更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