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在金秋十月独家推出的《江河奔腾看中国》特别策划中,记录下了珠江流域的时代大潮中的壮丽景象。本期文章以《从珠江到世界》为题,展现了珠江两岸的繁荣景象以及珠江经济带下的广州智能家居科技公司的蓬勃发展。
潮涌珠江两岸阔。珠江,一条汇聚了西江、北江、东江等众多支流的大河,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她带着黄果树瀑布的奔腾之水,穿过了喀斯特地貌,汇聚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下游形成的冲积平原,河网交错,绿野平畴,最终汇入南海。
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家音响代工厂里,供应链经理刘兰正在聚精会神地测试新产品。这款结合了照明与音响功能的产品,从设计到上市销售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这一切得益于珠三角得天独厚的供应链优势。刘兰形容与供应商的合作如同“谈恋爱”,一旦双方“对眼”,便可以进一步合作。虽然这个产品拥有200多个零件,但他们只需集中在40多家供应商就能搞定。
公司的办公地点位于广州珠江畔、黄埔港旁的一幢写字楼里。CEO何灼文在接受采访时,更像一位认真严谨的工程师。他强调,之所以选择在广州创业,是因为这里有完整的供应链。从公司出发到各个供应链、加工厂,车程都不超过2小时。珠江沿岸的供应链布局让他们的产品线从灯、音箱扩展到香薰机、洗衣机,产品线还拓展到了数十个国家。
何灼文说,消费电子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遍布大湾区。从公司到各个供应链、加工厂,再到物流中转、发货,都围绕着珠江展开。他们沿着珠江完成了供应链部件的采购、产品的研发、制造组装、物流中转,再到营销、国际结算。他们的产品正是从这里装箱,顺着珠江南下,再通过南沙港走向全球。
站在黄埔港旁,眼前只见岸桥、轨道吊不停运转,集装箱堆积有序,重型货柜车川流不息。何灼文说,黄埔港虽然是一个河口港,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连接江海和港澳。他们的产品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个繁荣的港口和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在这里,“珠江云樯”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浩浩珠江云集着各色船只,宛如一条条巨龙静卧江面。这一切都证明了珠江经济带的活力和潜力。在广州这座繁华都市的心脏地带,有一个见证了岁月流转与历史变迁的港口——黄埔港集团下属的黄埔港务分公司。这里,党委副书记夏世杰已经在此奋斗了整整三十三个春秋,亲眼见证了港口从人力搬运到机械化作业的巨大转变。黄埔港,犹如一座连接珠江与南海的桥梁,为上游城市开启了“水上穿梭巴士”。
夏世杰深情地描述道:“我们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能接纳国际外贸巨轮,又紧邻商品腹地。广西驶来的驳船络绎不绝,西江与北江的汇聚,使得我们的码头辐射整个珠三角。无论是从肇庆还是其他地方运来的出口货物,都会被统一送到我们这里,或直接运往南沙。这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络,而我们正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夜幕降临,黄埔港依旧繁忙。作为距离广州市中心最近的贸易港口,黄埔港正逐渐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容量更大、水深更足的南沙港。
距离黄埔港仅五十余公里的广州南沙港区,连接着珠江水系的内河网络与深水海港,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港口之一。港区内的货物运转24小时不间断。广州海事局的执法支队吕镇洋介绍道:“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发展以及广州和珠江口的发展,港口和码头往往都在向外移动,更多地集中在南沙一带。南沙集装箱码头从最初的一期、二期发展到如今的三期,而四期也已经正式投入运营,五期正在紧张建设中。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去年中国籍船舶进出港的数量也达到了惊人的131万多艘次。”
珠江,不仅是广州的母亲河,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太古仓码头虽已变成游人喜爱的打卡地,但依然见证了广州从“一口通商”到“世界大港”的辉煌历程。从黄埔港顺江而上,再到年轻的南沙港,珠江航运带动着上游经贸一路汇聚于广州,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刘兰第一次来到码头,她看到下午刚从工厂生产的产品正在紧张地装船,准备启航。这是她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让她对这座城市、这条河流、这个港口有了更深的情感与认识。在这里,每一个货物、每一艘船、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广州、关于珠江、关于海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