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的河南林县,一项历时十年的壮举诞生了,那就是全长超过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是一条穿越太行山脉的巨大水渠,半个多世纪后依然在山间蜿蜒,源源不断地为当地人民带来生活的活力。红旗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林县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无穷创造力。
每年有数十万人来到红旗渠,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感受那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对于初次了解红旗渠的人,可能会产生诸多疑问:为何要修建红旗渠?为何敢于修建红旗渠?又是如何修成红旗渠的?
这三个问题,与中国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正如《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所揭示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完成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是因为她始终来自人民,始终倾听人民的渴望,始终带领人民努力奋斗。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中国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全党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何学好党史,如何以昂扬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接中国成立100周年?这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如同一部鲜活厚重的党史教案,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这本书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奋斗群像”。我们看到的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看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如杨贵书记、李贵县长、马有金工地总指挥、吴祖太技术员、任羊成除险队队长等等,这是一群有有肉、斗志昂扬的中国人,参与了一场超过30万人的持久奋战。
细节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这本书深挖了大量细节,最大程度上“复原”了十年修渠历史。这些细节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他们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不仅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展现了中国的卓越领导能力和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奋斗有为的精气神。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今的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更需要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以顽强拼搏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正如书中所述,“山腰上的中国”不仅代表着正在奋斗中的中国,更代表着我们需要继续发扬的奋斗精神。当年林县人民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没有“重新安排山河”的魄力,就不会有今天的红旗渠,更不会有这一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探寻中国的力量之源
尽管此书名为《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聚焦于红旗渠的壮丽历程,然而它所展现的,却远非单一的渠道工程所能涵盖。当你翻开书页,仿佛被引领进入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见证了中国领导下中国大地的沧桑巨变。
理解这百年的巨变,揭示中国如何带领人民走过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轨迹,关键在于两个词汇:行动力和意志力。这是一种深入的力量,一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信念和毅力。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它更是中国人意志力的象征。这种意志力如同水滴石穿,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的秘密,也是我们的骄傲。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的作者杨树弘在后记中提到,他希望读者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进而对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有所思考”。这正是学习党史的现实意义所在。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回顾,更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面对现实挑战的武器,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在了解历史的观照现实,将经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我们要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让党史学习的成效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因为,这正是我们面对挑战、迎接未来的关键所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杨树弘,系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