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离开时,林徽因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翻译、演出,展现出既聪敏又可爱的特质,让诗翁对她依依不舍。这次相遇的背景是泰戈尔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北京讲学社的邀请来到中国。那段时间,从四月到五月,泰戈尔的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的到来成为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在泰戈尔抵达北京的欢迎仪式上,林徽因的身影便活跃其中。随后的日子里,她陪同泰戈尔游览了多个名胜古迹,如北海、松坡图书馆、静心斋、法源寺、故宫御花园等。在这期间,林徽因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泰戈尔的北京之行中,有一个特别的场景被吴咏生动地描述:林徽因和老诗人泰戈尔并肩而行,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仿佛一幅苍松竹梅的三友图。徐志摩的翻译如同飞瀑流泉,淙淙可听。这段文字流传甚广,但地点却误传在天坛。实际上,泰戈尔的讲演地点曾临时改往先农坛,因为考虑学生经济多不富裕,天坛门票又贵。
接待泰戈尔的高潮出现在他六十四岁寿辰那天。北京文化界在协和大礼堂为他庆寿,胡适主持庆典。在庆典上,泰戈尔收到了众人用英语演出的他的诗剧《齐特拉》。剧中,林徽因饰演女主角齐特拉公主,她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印度朋友的称赞。那几天的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场演出,称赞林徽因的英语台词流利,态度音吐极佳妙。
这场演出中,不仅有林徽因的出色表现,还有其他名流的参与。张彭春导演、梁思成绘制布景,其他角色由张歆海、徐志摩、林长民等人担任。连跑龙套的也非同寻常,如袁昌英、丁西林和蒋方震等。王赓太太陆小曼也在台下忙活,甚至在公演时负责发售演出说明书。
整个演出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幕布落下时,丛林上空的一弯晶莹新月与林徽因饰演的齐特拉公主的造型交相辉映,令人难以忘怀。多年后,仍有人对林徽因流利的英语和柔媚的音吐赞不绝口。这场演出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名流的聚会,展现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活力。深入解读韩石山所著《徐志摩传》的传世篇章
在文化名流汇聚的场合,一场特殊的演出成为了连结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纽带。在泰戈尔寿辰之际,新月社举办的庆祝活动吸引了许多重量级人物,其中包括与新月社持不同政见的鲁迅。鲁迅的日记记录下了当晚观剧的情境,其中也包括梅兰芳的参与。这场演出或许成为了梅兰芳与林徽因的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因为就在不久后,林徽因结识了这位京剧大师。从此,她对京剧的热爱愈发浓烈。而梅兰芳对这位才女名媛也极为敬重,甚至传说在有林徽因在场的场合,梅兰芳总是格外慎重,不肯轻易落座。
随着泰戈尔的离去,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林徽因,展现出了她的多才多艺与独特魅力。她为泰戈尔翻译作品、参与演出,展现出了她的聪敏与可人之处。泰戈尔对这位年轻女子的才华与气质也深感钦佩,临行前为她留下了一首充满诗意的小诗。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词“京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并非如许多人误以为的那样,是北京的某个名胜古迹,而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残忍的产物。在古代战争中,“京观”是一种极为残忍的现象。战胜的一方为了炫耀自己的战功,会将战败方的士兵尸体堆积起来,形成金字塔状的大土堆。这种现象在二十四史中屡见不鲜。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左传》,其中描述了楚庄王的一段事迹。尽管仁义的君王可能会反对这种行为,但在历史上,“京观”现象仍然频繁出现。从三国时期的邓艾、晋朝的檀道济,到唐末的农民起义军,甚至南北朝的孝武帝,都曾有过“京观”的记录。这些记载令人震惊,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与野蛮。这种恶习最终在满清时期得以终结,战争结束后,尸体被就地掩埋,不再用来吓唬人,“京观”这一术语也从此从史书中消失。
《徐志摩传》通过深入挖掘与解读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展现了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情感纠葛与文人情怀。也呈现了古代战争中那些令人震惊的残酷现象。这本书以其深入人心的内容、丰富的历史背景与生动的叙述风格,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以获取更多传世篇章的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