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杂交探针是用于检测特定核酸序列的标记核酸片段,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目标序列结合,并通过标记物(如荧光、酶或放射性同位素)实现可视化检测。以下是关键分类与特点:
探针类型
1. DNA探针
通过基因克隆或PCR扩增获取,需变性为单链后使用。
稳定性高,但制备过程较复杂,灵敏度依赖靶标丰度。
2. RNA探针
单链cRNA通过体外转录合成,无需变性,与靶标互补性更佳。
灵敏度高但易被RNA酶降解,需严格实验条件。
3. 寡核苷酸探针
人工合成的短单链DNA(15-50bp),设计灵活且特异性强。
适用于检测单碱基突变,广泛用于实时PCR(如TaqMan探针)和微阵列技术。
探针标记方法
切口平移法:标记链覆盖大部分核苷酸序列。
随机引物法:扩增产物包含所有序列信息,适合DN段标记。
PCR标记法:适用于低浓度探针的大规模制备。
末端标记法:通过酶促反应在DN段末端引入标记物。
应用场景
探针广泛应用于基因筛选、病原体检测(如qPCR中的TaqMan探针)及原位杂交(如荧光原位杂交)。其选择需综合考虑靶序列特性、标记方式及实验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