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一七二二年的清康熙六十一年,北京九城的气氛骤然紧张,因为康熙皇帝驾崩,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震动之中。出人意料的是,继位者并非长期担任太子角色的二阿哥胤礽,也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胤祉,更不是拥有贤名和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被誉为“冷面王”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的继位并非毫无波澜。他在江南为筹款赈灾之时,曾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成功募集到地方官员和富商的二百万两银子。他追讨国库欠款,毫不留情,逼得部分老臣皇子走投无路,甚至有的皇子王爷不得不在前门大街变卖家当。在刑部冤狱案中,他冷静观望,使得八阿哥和太子两败俱伤;而在百官行述案中,他又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导致太子再度被废。这一系列事件都反映出胤禛的执政风格:果断、强势且充满争议。
在面临西北用兵以及数省天灾的困境时,急需军费和赈灾资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胤禛选择了抄贪官污吏的家财以解决燃眉之急。他也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旨在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的党争。这些历史事件不仅贯穿了胤禛的一生和其统治的雍正王朝,也深刻影响了清朝的历史走向。
公元一七三五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雍正心力交瘁,突然离世,倒在了自己的御案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和另一段历史的开始——乾隆盛世的序幕由此拉开。这位伟大的皇帝,以其坚毅和果断的性格、以及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政,永远被历史铭记。